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全书共294卷。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史中包含时间最长的一部巨著。
晋纪四 翻译

起屠维作噩(公元289年),尽著雍郭牂(公元298年),凡十年。

世祖武皇帝下

太康十年(己酉,公元289年)

夏季四月,太庙竣工。乙巳日,举行祫祭典礼。实行大赦。

慕容廆派遣使者来晋朝请降,五月,晋武帝下诏封慕容廆为鲜卑都督。慕容廆探望何龛,持士大夫的礼节,用幅巾裹发,身穿单衣,来到门口;何龛却陈兵会见他,慕容廆于是又换上军服进了门。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慕容廆回答:“主人不依礼节接待宾客,客人何苦要守礼呢?”何龛听了他的话,心里非常惭愧,并深深地敬重他,认为他不同寻常。此时,鲜卑的宇文氏、段氏的势力十分强大,多次侵犯劫掠慕容廆,慕容廆无奈,十分恭敬地送上丰厚的钱财,侍奉他们。段国单于段阶将女儿嫁给慕容廆,生下了慕容皝、慕容仁和慕容昭。慕容廆因为辽东地处偏僻遥远之地,于是迁移居住到徒河的青山。

冬季十月,恢复了明堂以及南郊五帝的牌位。

十一月丙辰日,尚书令、济北成侯荀勖去世。荀勖文思敏捷,善于揣摩人君的心思,因此能长期获得皇帝的宠爱。他一直在中书省任职,专门管理机密要事。后来他升任尚书令,心里却非常惆怅。有人向他祝贺,他说:“夺去我的中书省,有什么值得各位祝贺的呢!”

晋武帝沉溺于声乐和女色,以至于得了疾病。杨骏嫉妒汝南王司马亮,将他排挤出朝廷。甲申日,任命司马亮担任侍中、大司马、假黄钺、大都督,掌管豫州诸军事务,镇守许昌;封南阳王司马柬为秦王,掌管关中诸军事;封始平王司马玮为楚王,掌管荆州诸军事务;封濮阳王司马允为淮南王,掌管扬、江二州诸军事务。以上各王,都持符节去他们各自的封国。封皇子司马乂为长沙王,司马颖为成都王,司马晏为吴王,司马炽为豫章王,司马演为代王;封皇孙司马遹为广陵王。又封淮南王之子司马迪为汉王,楚王之子司马仪为毗陵王,迁扶风王司马畅为顺阳王,封司马畅之弟司马歆为新野公。司马畅,是司马骏的儿子。封琅邪王司马觐之弟司马澹为东武公,司马繇为东安公。司马觐,是司马伷的儿子。

起初,晋武帝将才人谢玖赐予太子,生下皇孙司马遹。皇宫曾在夜间失火,当时晋武帝登上高楼观望,司马遹年方五岁,他牵着晋武帝的衣襟走到昏暗的地方,说:“夜间仓促,应当防备突然发生的变故,不能让人主站在亮处,让别人看到人主。”晋武帝因此认为司马遹不同凡人。晋武帝曾经当着群臣赞扬司马遹像晋宣帝,所以天下的人都归附仰仗他。晋武帝清楚太子没有才能,但是因为知道司马遹聪明有才,才没有废黜太子的想法。晋武帝又采纳王佑的计谋,分派太子的同母弟弟司马柬、司马玮、司马允镇守要害地区。晋武帝又担心受到杨氏的逼迫,于是再次任命王佑担任北军中候,掌管皇帝的亲兵。晋武帝替皇孙司马遹遴选辅佐的属官,因散骑常侍刘寔志向高洁,节操清廉,被任命为广陵王司马遹的老师。

刘寔看到时下之风喜好趋附,缺少廉洁与谦让,于是写了《崇让论》,建议第一次被授予官职、递交谢表的人,一定要推贤让能,才能够让他通过。如果有空缺的官职,那么就要挑选平素为人谦让最多的人来担任。他以为:“人性若是争斗起来的话,就要毁谤胜过自己的人;人性如果谦让,就会竞相举荐胜过自己的人。所以如果世俗争斗,就难以区分优劣,如果世俗谦让,那么贤明有才智的人就会显露出来。在当今这个时代,能够退身修养自我,谦让的人就会逐渐增多,谦让的人多了,即使想守着贫贱不出仕,也是不可能的了。如果奔走趋附想让别人谦让自己,这就和想向前走却向后倒退一样。”

淮南相刘颂上疏说:“陛下对刑法和禁令宽容放任,这种局面是平时日积月累形成的,想要改变,不可能在旦夕之间就能用公正的法令治理下民,这确实需要等待时势所宜的机会。然而至于矫正世俗,匡救时弊,则应该缓慢前进逐步走向清廉整肃;这就好比行船,虽然不能径直横渡急流,但是应该慢慢地随着水势往前走,逐步朝着自己要去的方向前进,最后能渡过河去。

“从泰始以来,将满三十年,各项事业并没比过去更加兴旺,凭借陛下的明达圣哲,尚不能够纠正衰乱时代的弊端,以恢复最初的兴隆,传给后世,这难道不值得忧虑吗?后世基业或许不安稳,那么忧虑与责任也还是在陛下。

“我听说为国家考虑,没有比分封亲属与贤能之人更好的办法了。然而应当考察、衡量事情发展的趋势,使诸侯以正义为行动原则,其力量足以护卫京城;如果他们包藏祸心,那么他们的势力也不足以单独有所作为。将这件事情整治好是非常困难的,陛下应该与通达古今的人一起共同深入筹划这件事情。周代的诸侯,如果犯了罪就会被诛杀、流放,但其爵位却不会断绝;汉代的诸侯,如果犯了罪或者没有后嗣,那么他的封国也就随之消亡了。现在应该遗弃汉代的弊端,沿袭周代的旧制,那么下面的郡国巩固上面的朝廷也就安稳了。

“天下广阔,事物万千之多,而君主却极少,宛如天空与太阳,因此圣明的君主施行教化,使自己能把握根本,将事务托付给手下去处理,这并不是厌恶劳作而贪图享乐,实在是因为国家的体制适合这么做。做事情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去区分事情做得好还是不好,是很难断定出来的;等到事情的发展已经能够显示出成功与失败,这时候再去判断功劳与罪过就十分容易了。如今陛下常常是在开始的时候精心构建却在结束的时候忽略对结果的考察,这就是治理的功效之所以不完善的缘由。人君如果真的能够处于平易而把握根本,在成功或失败之后考察功劳与罪过,那么手下的官员们就无处可以逃脱奖赏与惩治了。

“古时候六卿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冢宰统领众官和各类事务。秦、汉以来,九卿职掌各司,由丞相总领。如今事情都由尚书决断,下属官员奉行成规,同古时候的制度相比,尚书的事务过于繁重。可以把众多的事情交付给各官署办理,使各官署有权专门负责。尚书统领大纲,职责如同丞相,年终考查功绩,校阅簿籍,施以奖赏、惩罚罢了,这样就可以了。如今动辄接受上面下达的现成决定,上面如果有失,就不能责怪下属,等到年终,不能在政绩上有所建树,也弄不清谁应该承担责任。

“细小的过失、荒诞的言行,这是人的本性之中难以避免的,但是全都依靠刑法来矫正,那么朝野上下就没有人的立身之地了。近些年以来,担任监察的官员们大多不去监管根本大事,只是抓住细小的过失不放,这大概是出于恐惧、躲避豪强却又担心荒废了职责,因此就谨慎地将法令制定得更加周密,以搜罗细微的过错,使得揭发罪行的文状连续不断,表面上看是为公事尽职,实则扰乱了法规。因此圣明的君王对那些细密琐碎的公事没有兴趣,而一定要过问那些揭发凶恶、奸诈的大事的奏章,那么有损国家政事的奸邪之人,自然就被抓住了。创建基业的功勋在于发布政令,制定规章,使遗留下来的风气能够使后人有所寄托,遗留下来的功业能够匡救年幼软弱的后人,使其能够倚仗前代制定的法规,哪怕是昏庸的人,也仍然能够做出明智的事情,哪怕是愚蠢无知的人,也如同聪慧的人,使后人足以得到帮助。

“至于那些修饰官署的事情和各种劳役,通常是因为过分而成为一种伤害,这种事情不用担心不能发动起来,这种事情,即使到了将来,不需要陛下下令也能办成。如今的问题在于,对于不着急办的事情抓得很紧,办得勤恳,但却损害了所倚仗的根本,我私下认为有点过分了。”这些意见晋武帝都没有采纳。

晋武帝诏令刘渊担任匈奴北部都尉。刘渊不重视钱财,喜欢施舍,诚心与人交往,匈奴五部的豪士俊杰以及幽州、冀州的名儒,很多都去投奔、归附他。

奚轲人男女共十万人归降。

孝惠皇帝上之上

永熙元年(庚戌,公元290年)

春季正月辛酉朔日,改年号为太熙。

己巳日,任命王浑担任司徒。

司空、侍中、尚书令卫瓘的儿子卫宣,娶繁昌公主。卫宣喜欢喝酒,经常因醉酒误事,杨骏厌恶卫瓘,打算将他驱逐出去,于是与黄门谋划一起诋毁卫宣,劝晋武帝不要将公主嫁给卫宣。卫瓘得知这件事后,既惭愧又恐惧,于是以年老为由,请求退官。晋武帝下诏,晋升卫瓘为太保,以淄阳公的身份退位回家。

剧阳康子魏舒去世。

三月甲子日,任命右光禄大夫石鉴担任司空。

晋武帝病情严重,没有留下遗诏。有功绩的旧臣们多数已经死亡,侍中、车骑将军杨骏独自在宫中给晋武帝侍疾。杨骏阻止大臣们在晋武帝身边守候,并趁着这个机会自作主张把晋武帝身边重要亲近的职位都换上自己的人,培植自己的心腹势力。这时恰逢晋武帝的病情稍稍好转,他看到身边的人都被替换了,就严肃地对杨骏说:“你怎么能这么做呢!”此时汝南王司马亮还没有出发,晋武帝于是命令中书写下诏书,命令司马亮和杨骏一起辅佐朝政,还打算选择中央官员中名望大的几个人辅佐司马亮和杨骏,杨骏从中书将诏书借来观看,到手之后就收起来走了,中书监华廙非常恐惧,于是到杨骏那里去索回诏书,杨骏最后没有将诏书归还给他。此时晋武帝又陷入昏迷状态,皇后上奏任命杨骏辅佐朝政,晋武帝点头同意了。夏季四月辛丑日,皇后将华廙以及中书令何劭召来,将晋武帝的旨意口头宣布出来作为诏书,任命杨骏担任太尉、太子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侍中、录尚书事。写完诏书后,皇后在华廙、何劭面前将诏书呈送给晋武帝,晋武帝看了诏书之后什么话也没说。华廙是华歆的孙子;何劭是何曾的儿子。随后,催促汝南王司马亮动身奔赴镇所。不久之后,晋武帝的病稍有好转,就问:“汝南王来了吗?”身边的人都说还没有到,晋武帝于是病危,己酉日,晋武帝在含章殿去世。晋武帝气宇宽厚度量开阔,睿智通达,喜好谋划,有容纳直言的胸怀,从来没有在别人面前露出不庄重的仪表。

太子即位当了皇帝,实行大赦,改年号为永熙,尊杨皇后为皇太后,立太子妃贾氏为皇后。

杨骏搬到太极殿居住,这时晋武帝的棺材将要移到太极殿停放,六宫妃嫔都出来与晋武帝的灵柩辞别,而杨骏却没有下殿,用一百名勇士护卫他。

晋惠帝命令石鉴和中护军张劭监督修建陵墓。

汝南王司马亮惧怕杨骏,不敢去给晋武帝吊丧,只是在大司马府门外为晋武帝哭灵。司马亮在城外居住,上表请求在晋武帝的葬礼之后再出发前往镇守之地。有人举报说司马亮打算兴兵讨伐杨骏,杨骏非常害怕,告知太后,让晋惠帝给石鉴和张劭下诏书,令他们二人带领修建陵墓的士兵前往讨伐司马亮。张劭是杨骏的外甥,他当即率领部下,并督促石鉴马上出发。石鉴却不认为事情是这样的,他认为司马亮不会作乱,于是控制住手下的士兵不动。司马亮向廷尉何勖寻求计策,何勖说:“如今朝野上下心里都归附于您,您不去讨伐别人,怎么担心别人来讨伐您呢!”司马亮不敢举兵,在夜里快马加鞭赶赴许昌,才避免了一场灾难。杨骏的弟弟杨济和外甥河南尹李斌都劝杨骏将司马亮留下,杨骏没有听从。杨济对尚书左丞傅咸说:“家兄如果征召大司马司马亮,退身避开他,那么门户或许能得以保全。”傅咸说:“皇族与外戚,相互依靠就能安定。只要把大司马征召回来,本着公正无私的原则共同辅佐朝政,不需要避开司马亮。”杨济又让侍中石崇去见杨骏,对他说了这些话,杨骏没有听从。

五月辛未日,将晋武帝安葬在峻阳陵。

杨骏心里明白他平时没有美好的名声,于是想效法魏明帝即位的旧例,给大臣们全部进封爵位,以求得大众的欢心。左军将军傅祗给杨骏上书说:“没有听说帝王初死,就给臣下论功行赏的事情。”杨骏没有听从。傅祗是傅嘏的儿子。丙子日,下诏书,宣布朝廷内外群臣全部晋升一级,参加晋武帝丧事的晋升二级。官职在二千石以上的都封为关中侯,免除一年赋税。散骑常侍石崇和散骑侍郎何攀同时上奏,认为:“皇帝被正式立为太子已经二十多年了,现在继承了大业,但是普施奖赏,赐予爵位,比泰始革命之初和诸位将领平吴的功勋所得到的奖赏还要丰厚,这就导致轻重不相称了。况且占卜得知,大晋传国世世代代没有穷尽,现在开创的制度,是要传给后世的,如果有爵位就必得晋升,那么几代之后,就没有人不是公侯了。”他们的意见没有被采纳。

晋惠帝下诏书,任命太尉杨骏担任太傅、大都督、假黄钺,统领朝政,百官分别掌管自己的职责,听令于杨骏。傅咸对杨骏说:“不实行居丧三年的制度已经有很久了。如今皇帝谦虚,将政事托付给您,然而天下的人们却认为这样做不好,恐怕您很难抵挡得住。周公是大圣人,尚且有流言蜚语产生,何况皇帝年长,并不处于当年成王的年龄呢!我私下认为,既然武帝的丧事已经办完,您应当谨慎考虑进退的事情了,如果可以证明您的真诚,岂在于言辞的多少呢?”杨骏没有采纳傅咸的意见。傅咸又多次进谏,杨骏逐渐坐不住了,打算把傅咸逐出朝廷去担任郡守。李斌劝谏杨骏说:“驱逐了正直的人,就会失去您的声望。”杨骏这才没有驱逐傅咸。杨济给傅咸写信说:“俗语说:‘生子痴,了官事。’对于官场上的事情不宜弄得过于清楚。我替你思虑得脑袋都要破了,所以写信给你希望你能明白。”傅咸回信说:“卫公曾说:‘酒色杀人,要胜于直言杀人。’因酒色致罪而死,人们不觉得悔恨,但是却担心由于正直而招致灾祸,这是由于心不正直,想把苟且偷生视为明智的处世方法来保全自己。自古以来,因正直而招致灾祸的人,是因为矫正邪恶过了头,或者是因为不是出于真心实意,想以严酷来博得名声,所以招致怨恨,哪里会有忠诚恳切地做好事,却反而被憎恨的道理呢?”

杨骏因为贾后阴险凶悍而又长于权术谋略而忌恨她,所以任命自己的外甥段广为散骑常侍,掌管机密之事;张劭任中护军,统领皇帝的亲兵。但凡有诏命,皇帝看过之后,呈送给太后,然后才实行。

杨骏当权,严厉琐碎而又专横固执,朝廷内外都厌恶他,冯翊太守孙楚对杨骏说:“您以外戚的身份担任着伊尹、霍光的职责,处理事情时应当至公无私、诚信不欺、谦虚和顺。如今皇族强盛,而您却不同他们一起处理日常政务,心怀猜疑妒忌,在外培植势力,宠爱亲近的人,如此下去,离大难临头的日子就不远了!”杨骏没有理会。孙楚是孙资的孙子。

弘训少府蒯钦,是杨骏姑姑的儿子,屡次直言进犯杨骏,别人都替他担惊受怕,蒯钦说:“杨骏虽然昏庸,但却知道不可以乱杀没有犯罪的人,他只不过会疏远我,我与他疏远,就可以避免灾难了,如果不这么做,我就会同他一起被灭族。”

杨骏征召匈奴东部人王彰任司马,王彰逃避不接受任命。王彰的朋友新兴人张宣子谴责他,问他为什么这样做,王彰回答:“自古以来,同一姓氏却出了两位皇后,就没有不败亡的。况且太傅杨骏宠信小人,疏远君子,独断放纵,离败亡没有几天了。我跨海出关以避开他,尚且担心祸事降临到我身上,哪里还会响应他的征召呢!而且武帝不为国家大计考虑,继位的儿子不能肩负重担,接受遗诏辅佐的人又不是适当的人选,天下动乱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

秋季八月壬午日,立广陵王司马遹为皇太子。命中书监何劭担任太子太师,卫尉裴楷担任少师,吏部尚书王戎担任太傅,前太常张华担任少傅,卫将军杨济担任太保,尚书和峤担任少保。拜太子的生母谢氏为淑媛。贾皇后经常将谢氏安置在另外的房间居住,让她没有机会与太子相见。当初,和峤曾经从容地对晋武帝说:“皇太子朴实而有古风,然而末世衰乱多伪诈,他恐怕不能处理好陛下的家事。”晋武帝沉默不言。后来,和峤与荀勖等人共同伺候晋武帝,晋武帝说:“太子最近进入朝廷办事,稍微有了长进,你们可以一起去探视他,粗略地指导他一些当世之事。”于是他们就这样做了,回来之后,荀勖等人都赞扬太子贤明有见识,气度非凡,的确如武帝所说的那样。和峤却说:“太子的资质和他以前一样。”晋武帝非常不悦站了起来。等到太子继承了皇位,和峤跟随太子司马遹入朝,贾皇后让晋惠帝问和峤:“你以前说我不能处理好家事,如今究竟怎么样呢?”和峤说:“我过去侍奉先帝,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说的话没有应验,这是国家的福气。”

冬季十月辛酉日,命石鉴担任太尉,陇西王司马泰担任司空。

命刘渊担任建威将军、匈奴五部大都督。

元康元年(辛亥,公元291年)

春季正月乙酉朔日,将年号改为永平。

当初,贾皇后还是太子妃时,曾经因为嫉妒,动手杀了几人,还用戟投掷怀了孕的姬妾,令孕妇肚子里的孩子跟着刀锋一起落地。晋武帝非常生气,修了金墉城,想要废黜她。荀勖、冯 晋纪四 翻译 、杨珧和充华赵粲一起想办法营救她,对晋武帝说:“贾妃年少,妇人本性嫉妒,年长之后自然就会变好。”杨皇后说:“贾公闾为国家立下大功,贾妃是他的女儿,即使嫉妒,怎么可能这么快就忘记她的先人建立的功德呢!”贾妃因此得以幸免。

杨皇后屡次训诫批评贾妃,贾妃不明白皇后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帮助她,反而认为皇后在武帝面前构陷自己,因此更加仇恨杨皇后。等到晋惠帝即位,贾皇后不肯守妇人的礼数侍奉皇太后,又打算干预政事,却被太傅杨骏抑制。殿中中郎渤海人孟观、李肇都是不被杨骏礼遇之人,暗中构陷杨骏,说他即将危害国家。黄门董猛,平日负责东宫事宜,任寺人监,贾皇后暗中指使董猛与孟观、李肇谋划诛杀杨骏,废黜太后。又命李肇通知汝南王司马亮,让他举兵讨伐杨骏,司马亮没有同意。李肇又通知都督荆州诸军事楚王司马玮,司马玮欣然应允,于是请求入朝。杨骏平时就畏惧司马玮的强悍勇猛,想要征召他来又不敢,此次司马玮请求入朝,杨骏就答应了。二月癸酉日,司马玮和都督扬州诸军事、淮南王司马允入朝求见。

三月辛卯日,孟观、李肇禀告晋惠帝,连夜写下诏书,构陷杨骏谋反,朝廷内外戒严,派遣使者遵诏命罢免杨骏,以侯爵的身份返家。命东安公司马繇率领殿中四百人讨伐杨骏,楚王司马玮驻扎在司马门,任命淮南相刘颂担任三公尚书,屯兵驻守毅中,段广跪在地上对晋惠帝说:“杨骏没有儿子,哪里会有谋反的道理?希望陛下慎重考虑啊!”晋惠帝没有作答。

当时杨骏住在曹爽过去居住的宅第,位于武器库南,他听到皇宫内发生变动,于是召集各位官员商议。太傅主簿朱振向杨骏劝说:“如今宫中发生变故,事态的趋势可以预知,一定是那些阉党小人替贾皇后谋划的,对您非常不利。应该火烧云龙门逼迫他们,索要肇事者的头颅,打开万春门,率领东宫以及外营士兵护卫皇太子进宫,缉拿恶人,宫内之人震惊害怕,一定会斩杀肇事者,送来头颅。如果不这样,就没有办法豁免遇难。”杨骏素来怯懦,拿不定主意,说道:“云龙门是魏明帝建造的,耗费了巨大的劳力、财力,为什么要把它烧毁?”侍中傅祗向杨骏请求与尚书武茂一同进宫察看事态的进展,并对幕僚们说:“宫中不宜空虚。”然后行拱手礼下了台阶。大伙都逃跑了,武茂却还坐在那里。傅祗回过头来对他说:“你难道不是陛下的臣子吗?现在内外隔绝,不知道天子在何处,你怎么还坐得住!”武茂这才惊觉而起。杨骏的党羽、左军将军刘豫在门外陈兵防守,遇到右军将军裴 晋纪四 翻译 ,向他询问杨骏在哪里,裴 晋纪四 翻译 哄骗他说:“我刚才在西掖门遇到太傅乘着白色的车子,带着两个随从向西去了。”刘豫问:“我应当去哪里?”裴 晋纪四 翻译 说:“应当去廷尉。”刘豫听从裴 晋纪四 翻译 的话,把士兵委托给裴 晋纪四 翻译 后就走了。顷刻之后,任命裴 晋纪四 翻译 代替刘豫兼任左军将军,驻守万春门。裴 晋纪四 翻译 是裴秀的儿子。

皇太后在绢帛上写下诏书,用箭射到城外,上面写着:“救太傅者有赏。”贾后利用这件事宣称太后与杨骏一同谋反。不久之后,派出宫中的士兵们,去放火烧毁杨骏的府第,又命令弓弩手在楼阁上朝杨骏的府第放箭,杨骏的士兵都无法出来,杨骏逃到马房,在那里被人杀死了。孟观等人于是捉拿杨骏的弟弟杨珧、杨济,张劭、李斌、段广、刘豫、武茂及散骑常侍杨邈、中书令蒋俊、东夷校尉文鸯,都被夷灭三族,被处死的人多达数千。

杨珧临刑之前对东安公司马繇说:“我从前上奏给晋武帝的表书就放在石函里,你可以询问张华。”大家认为应当根据锺毓的先例替杨珧申述昭雪。司马繇没有听从,而贾氏家族的同党又催促行刑。杨珧不停地呼喊,执刑的人用刀劈开了他的头。司马繇是诸葛诞的外孙,过去非常忌恨文鸯,这次就把文鸯视为杨骏的同党一同杀了。这一夜,杀害与赏赐都由司马繇说了算,他的威势震惊了朝野内外。王戎对司马繇说:“处理完大事之后,应当深藏,远离权势。”司马繇没有听从。

壬辰日,实行大赦,改年号为元康。

贾皇后假托皇帝诏书,派后军将军荀悝将太后送到永宁宫居住,特地保全了太后母亲高都君庞氏的性命,准许她到太后那里居住。不久之后,贾皇后再次劝说各位大臣和有关部门上奏:“皇太后早就秘密地执行邪恶计谋,图谋危害国家,用飞箭捎带书信,招募军士,与奸邪之人狼狈为奸,主动与天相绝。鲁庄公与文姜断绝关系,这是《春秋》所赞许的。至于侍奉祖先,承担天下至公的责任,陛下虽然怀着迫不得已之情,臣下也不敢奉命行事。”晋惠帝下诏书说:“这是大事,应该更慎重一些。”有关部门再次上奏说:“应该废黜太后为峻阳庶人。”中书监张华提议:“太后并没有对先帝犯下罪过,如今偏私她所亲近之人,在圣世没有作出为人之母的榜样,应当根据汉代废黜赵太后为孝成后的旧例,贬去皇太后的尊号,还称她为武皇后,让她居住在别的宫里,得以保全从始到终的恩惠。”左仆射荀恺与太子少师、下邳王司马晃等人提议说:“皇太后谋划危害国家,已经不能再与先帝相匹配,应该贬去她的尊号,废为庶人,送到金墉城去。”此时,有关部门上奏,应遵从司马晃等人的提议,将太后废为庶人。皇帝下诏书应允。有关部门又上奏说:“杨骏叛乱谋反,他的家属应当被诛杀,诏命赦免了他的妻子庞氏,用来告慰太后之心。如今太后被贬为庶人,请求将庞氏交付廷尉执行死刑。”皇帝不同意。有关部门又坚决请求,皇帝因此才同意。庞氏临刑之时,太后抱着她哭喊,割断头发,跪在地上叩头,上表要去贾后那里当奴仆,以请求保全母亲的性命;没有被理睬。董养游学到了太学,登上殿堂,感慨地说:“朝廷建造了此堂,将要用它来做什么呢?每当看到国家大赦的文书,像谋反这样的大逆之罪都能被赦免,然而对杀了祖父、祖母,杀了父亲、母亲的罪过却不赦免,原因就是因为这种罪恶是帝王制定的法律所不能容忍的。但是为什么公卿决断,文饰典礼,竟然到了如此地步啊!天道、人事的法则既然已经灭绝,大的动乱即将到来了。”

有关机构拘捕了杨骏的属官,打算杀了他们。侍中傅祗陈述说:“过去鲁芝任曹爽的司马,冲破关隘奔赴曹爽,晋宣帝却任命他担任青州刺史。不能将杨骏的幕僚和辅助之人全部定罪。”于是皇帝下诏书赦免了他们。

壬寅日,征召汝南王司马亮担任太宰,同太保卫瓘一同担任录尚书事,辅佐朝政。任命秦王司马柬担任大将军,东平王司马楙担任抚军大将军,楚王司马玮担任卫将军并兼任北军中侯,下邳王司马晃担任尚书令,东安公司马繇担任尚书左仆射,晋升为王。司马楙是司马望的儿子。封董猛为武安侯,他的三个哥哥都被封为亭侯。

司马亮想取悦大众,对铲除杨骏一事进行论功行赏,有一千零八十一人被封为部曲督和部曲将。御史中丞傅咸给司马亮写信说:“现在封赏显赫盛大,震惊了天地,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没有立功却能得到奖赏,那么人人都希望国家发生祸事,这就使得灾祸不能穷尽。东安公司马繇开启了这个先河。人们认为殿下您到来后,会有所匡正、整饬,以正道来匡正政务,大家又有什么发怒的理由呢?大家之所以愤怒,原因在于不公正,而如今加倍论功行赏甚至超过了东安公,众人都很失望。”司马亮专权独断,傅咸再次进谏说:“杨骏有 晋纪四 翻译 动君王的权势,任用亲戚,这正是天下所以喧闹的原因。您现在处于重要的地位,应当纠正这种错误,沉静缄默,修养精神,如果国家发生了重大的事情就去维护国家,如果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就不要去理会。我数次经过府上,看到官员的车马把道路都堵塞了,这种大家争相趋附的状况应该停止。另外,夏侯长容没有立功却突然越级晋升为少府,人们议论说,夏侯长容与您有姻亲关系,所以才能得到今天的地位,传闻远播四方,这并不能带来好处。”司马亮一律不听从。

贾皇后的同族哥哥、车骑司马贾模,贾皇后母亲的叔伯兄弟、右卫将军郭彰,贾皇后妹妹的儿子贾谧,同楚王司马玮、东安王司马繇共同干预国政。贾皇后的凶残乖张一天胜过一天,司马繇暗中谋划废掉贾皇后,贾氏非常畏惧。司马繇的哥哥、东武公司马澹平时就十分厌恶司马繇,多次在太宰司马亮面前中伤司马繇说:“司马繇独断惩罚和奖赏,他这是要独揽朝政。”庚戌日,皇帝下诏书罢免司马繇的官职,又因为言论忤逆而获罪,被废黜流放到带方县。

从这时起,贾谧、郭彰的权势日渐兴盛起来,宾客络绎不绝。贾谧虽然骄横奢侈,但却十分好学,喜欢延请士大夫。郭彰、石崇、陆机、陆机的弟弟陆云、和郁以及荥阳人潘岳、清河人崔基、勃海人欧阳建、兰陵人缪征、京兆人杜斌、挚虞、琅邪人诸葛诠、弘农人王粹、襄城人杜育、南阳人邹捷、齐国人左思、沛国人刘瓌、周恢、安平人牵秀、颍川人陈眕、高阳人许猛、彭城人刘讷、中山人刘舆、刘舆的弟弟刘琨,都归拜在贾谧门下,号称二十四友。和郁是和峤的弟弟。石崇和潘岳尤其谄媚地侍奉贾谧,每次等候到贾谧以及广城君郭槐出行,都急忙将车停在道路的左边,从车上下来,站在道路的左边,望着贾谧、郭槐车后扬起的尘土跪拜行礼。

太宰司马亮、太保卫瓘由于楚王司马玮倔强固执又喜好杀伐,因此憎恶他,打算夺取他的兵权,让临海侯裴楷取代他担任北军中候的职务,司马玮非常愤怒;裴楷听说之后,不敢受任。司马亮又同卫瓘密谋,派司马玮和各诸侯王前往自己的封国,司马玮更加愤恨不满。司马玮的长史公孙宏、舍人岐盛都十分受司马玮宠信,他们劝说司马玮去主动亲近贾皇后;贾皇后于是留下司马玮担任太子太傅。岐盛过去与杨骏交好,卫瓘憎恶他变化无常,将要逮捕他。岐盛就同公孙宏谋划,依靠积弩将军李肇,假托奉司马玮的命令,在贾皇后面前中伤司马亮和卫瓘,说他们打算图谋废立君王的事情。贾皇后平素就怨恨卫瓘,并且担心一旦司马亮和卫瓘执掌朝政,她就无法专权放纵了。夏季六月,贾皇后令晋惠帝亲笔撰写诏书赐给司马玮,诏书说:“太宰、太保想做伊尹、霍光做过的事情,你应该宣布诏书,命令淮南王、长沙王、成都王在各宫门驻守,免去司马亮和卫瓘的官职。”夜里,命黄门将诏书授予司马玮。司马玮打算重新上奏,黄门说:“担心事情泄露,这可不是密诏的本意。”司马玮也想趁此机会报一下私人怨恨,于是不仅率领自己的部队,还假托皇帝的诏命召集三十六军,对他们说:“司马亮与卫瓘私下图谋不轨之事,我今天接到皇帝的命令统领朝廷内外各军,各位正在值勤担任卫护之职的人都要严加警备;在外的部队,就互相跟从直接去行府,协助天道,讨伐叛逆。”还假托皇帝命令说:“司马亮、卫瓘的属官一概不问,全部罢免遣散;如果有不服从诏令的,依据军法处置。”司马玮派遣公孙宏、李肇带兵保卫司马亮的住宅,让侍中、清河王司马遐去逮捕卫瓘。

司马亮的帐下督李龙向司马亮报告“外面发生了动乱,请求抵抗”,司马亮没有听从。顷刻之后,士兵登上墙头大声呼喊,司马亮震惊地说:“我没有二心,为什么到了如此地步!可以让我看看诏书吗?”公孙宏等人没有同意,督促士兵进攻。长史刘准对司马亮说:“我看这一定是奸邪的阴谋。府里才德出众的人很多,还可以尽力作战。”司马亮仍然没有听从,于是被李肇抓住,他感叹地说:“我的赤诚之心可以剖开让天下人看一看。”司马亮和他的世子司马矩都死了。

卫瓘的手下也怀疑司马遐是假托皇帝诏命,请求卫瓘抵抗,等候上表有了回复之后,再听任惩处也不迟,然而卫瓘不听劝告。初时,卫瓘任司空,帐下督荣晦犯下过错,卫瓘申斥并且驱逐了他。到了今天,荣晦跟随司马遐抓捕卫瓘,擅自主张杀了卫瓘及其子孙共九人,司马遐都阻止不了。

岐盛劝告司马玮说:“应该凭借军队的气势,顺便将贾、郭除掉,以扶正王室,安定天下。”司马玮犹豫不决。这时天亮了,太子少傅张华派董猛劝谏贾皇后说:“楚王已经杀掉司马亮和卫瓘,天子的威势和权力都归属于他了,君王还能倚仗什么获得安稳!应当以司马玮专擅杀人为由惩处他。”贾皇后也想趁这个机会除去司马玮,所以非常赞同。这个时候内外混乱,朝廷纷扰惊惧,不知道该怎么做。张华对晋惠帝说,派殿中将军王宫拿着驺虞旗出去,指挥大家说:“楚王假托皇帝诏令,不要听从他。”大伙都放下兵器逃走了。司马玮的左右没有一个人留下,他窘迫地不知道干什么,于是就被逮捕了,被囚禁在廷尉。乙丑日,杀了他。司马玮临死之前从怀里拿出青纸诏书,流着眼泪递给监刑尚书刘颂看,说:“我有幸托先帝之体出生,却蒙受冤屈到如此地步啊!”公孙宏、岐盛都被夷灭三族。

司马玮举兵的时候,陇西王司马泰整饬部队准备帮助司马玮,祭酒丁绥进谏说:“您身为宰相,不能轻举妄动。而且夜间十分仓促,应当派人去参与核实确切的消息。”司马泰这才没有行动。

卫瓘的女儿给国中的大臣写信说:“我死去的父亲没有显扬的谥号,我常常奇怪,一国之内都蔑视这件事情却没有人说话,这种做法不合于《春秋》,其过错究竟在哪里呢?”于是,太保主簿刘繇等人手执黄旗,击打登闻鼓,上表说:“当初,假托皇帝命令的人到来,卫瓘立即奉送了官印,单人独车地听从命令。根据假诏书的命令,只是罢免卫瓘的官职,但是,过去的随从荣晦擅自拘捕了卫瓘父子及孙子,将他们全部杀害。请求调查事情的全部真相,给荣晦施以公开示众的刑罚。”于是皇帝下诏书,将荣晦灭族,追认、恢复司马亮的爵位,定谥号文成。封卫瓘为兰陵郡公,定谥号成。

从此以后,贾皇后独断朝纲,委任亲族、朋党,任命贾模担任散骑常侍,兼任侍中。贾谧同贾皇后商讨,认为张华不是世家大姓,没有逼迫皇帝的嫌疑,并且张华儒雅有谋略,是众望所归之人,于是打算将朝政委托给张华。但是仍然犹豫不决,因此向裴 晋纪四 翻译 询问意见,裴 晋纪四 翻译 赞同这个决定。于是就任命张华担任侍中、中书监,裴任侍中,又任命安南将军裴楷担任中书令,兼任侍中,同右仆射王戎共同掌管机密要事。张华对皇室宗族竭尽了忠诚,补救朝政中的过失、遗漏,贾皇后虽然凶残阴险,却还懂得敬重张华;贾模与张华、裴 晋纪四 翻译 齐心协力辅佐国政,所以几年之内,虽然是昏庸的君王居于帝位,但是朝野上下平静安定,这全都是张华等人的功劳。

秋季七月,分出荆州、扬州的十个郡组成江州。

八月辛未日,立陇西王司马泰的长子司马越为东海王。

九月甲午日,秦献王司马柬去世。

辛丑日,征召征西大将军、梁王司马肜为卫将军、录尚书事。

二年(壬子,公元292年)

三年(癸丑,公元293年)

春季二月己酉日,从前的杨太后在金墉去世。当时,太后还有十几名侍从,全都被贾皇后夺走,太后绝食八天而亡。贾皇后担心太后有灵,或许会向晋武帝陈述冤情,于是将太后的身体翻过来埋葬,并在上面覆盖镇邪驱鬼的文书、药物等。

秋季八月壬子日,实行大赦。

夏季六月,弘农下冰雹,三尺深。

鲜卑人宇文莫槐被他的部下杀害,他的弟弟宇文普拨即位。

拓跋绰去世,他的儿子拓跋弗即位。

四年(甲寅,公元294年)

春季正月丁酉日,安昌元公石鉴去世。

夏季五月,匈奴郝散谋反,攻打上党,杀害长官。秋季八月,郝散带领部众投降,冯翊都尉将其斩杀。

这一年,饥荒严重。

司隶校尉傅咸去世。傅咸本性刚强质朴,作风严正庄重,刚担任司隶校尉时,上表说:“如今盛行用财物来贿赂人,应当严厉杜绝这种风气。”当时朝政宽松,豪门权贵恣意放纵,没有约束,傅咸上奏罢黜河南尹澹等人的官职,京都的人都对他十分敬畏。

慕容廆迁移到大棘城居住。

拓跋弗去世,他的叔父拓跋禄官即位。

五年(乙卯,公元295年)

夏季六月,东海下冰雹,深五寸。

荆、扬、兖、豫、青、徐六州发大水。

冬季十月,武器库发生火灾,烧毁了历代的珍贵之物和供二百万人使用的武器。十二月丙戌日,修建新武器库,大量调运兵器。

拓跋禄官把他的国家分为三部:一部在上谷以北,濡源以西,由他亲自统领;一部居住在代郡参合陂的北面,由他的哥哥拓跋沙漠汗的儿子拓跋猗 晋纪四 翻译 统领;还有一部在定襄的盛乐故城,由拓跋猗 晋纪四 翻译 的弟弟拓跋猗卢统领。拓跋猗卢擅长用兵,向西攻击匈奴、乌桓等部落,都攻克了。代人卫操和他的侄子卫雄以及同郡人箕澹前往投奔拓跋氏,劝说拓跋猗 晋纪四 翻译 、拓跋猗卢招纳晋人。拓跋猗 晋纪四 翻译 很喜欢他们,委托他们处理国事,晋人来归附的日益多起来了。

六年(丙辰,公元296年)

春季正月,实行大赦。

下邳献王司马晃去世。任命中书监张华担任司空。太尉、陇西王司马泰行使尚书令职责,被迁封为高密王。

夏季,郝散的弟弟郝度元与冯翊、北地的马兰羌人、卢水胡人一起谋反,杀了北地太守张损,打败了冯翊太守欧阳建。

征西大将军、赵王司马伦宠信任用侍臣琅邪人孙秀,司马伦和雍州刺史、济南人解系争夺军事方面的权利,他们竞相上表禀奏,欧阳建也上表弹劾司马伦的罪行恶事。朝廷因为司马伦扰乱潼关以西地区,征召司马伦担任车骑将军,委派梁王司马肜担任征西大将军,都督雍、凉二州诸军事。解系同他的弟弟、御史中丞解结都上表奏请诛杀孙秀以向氐人和羌人谢罪,张华把这件事告知给梁王司马肜,让司马肜杀掉孙秀,司马肜同意了。孙秀的朋友辛冉替他向司马肜求情说:“氐人、羌人自己起来作乱,并不是孙秀的罪过。”孙秀得以免去一死。司马伦到了洛阳,采用孙秀的计策,下功夫结交贾、郭,贾皇后因此十分宠爱信任他,司马伦趁机要求担任录尚书事,同时请求担任尚书令,张华、裴 晋纪四 翻译 坚决反对,司马伦、孙秀从此憎恨上张华和裴 晋纪四 翻译 了。

秋季八月,解系被郝度元打败了,秦、雍地区的氐人、羌人全都反叛了,立氐人的统帅齐万年为帝,围攻泾阳。御史中丞周处弹劾官吏的过失、罪状不避权贵、皇亲国戚。梁王司马肜曾经触犯法令,周处审查弹劾他。冬季十一月,皇帝诏令周处担任建威将军,同振威将军卢播都隶属安西将军夏侯骏,去攻打齐万年。中书令陈准向朝廷上表说:“夏侯骏与梁王都是贵戚,并没有将帅之才,他们进攻不谋求名誉,后退不畏惧犯罪。周处是吴人,正直忠诚,勇敢果断,有仇人却没有支援他的人。应当征召积弩将军孟观率领一万精兵充当周处的先锋,一定能够消灭敌人。如果不这样,梁王就会让周处充当先锋,不去救援他反而陷害他,那样的话一定会失败。”朝廷没有听从他的意见。齐万年听闻周处来了,说:“周府君曾经担任过新平太守,有文才武略,如果他是独自决断而来,就不可抵挡;如果他受制于人,那么这次就能俘虏他。”

关中发生饥荒和瘟疫。

初时,略阳清水氐族人杨驹最早在仇池定居。仇池方圆上百顷,周围有平地二十多里,四面都是险峻陡峭的高山,有羊肠小道盘曲环绕向上,三十六回而止。后来,杨驹的孙子杨千万依附了魏,被封为百顷王。杨千万的孙子杨飞龙逐渐强盛起来,迁移到略阳。杨飞龙把他的外甥令狐茂搜视为儿子,令狐茂搜为躲避齐万年的扰乱,于十二月从略阳率领四千部落回去守卫仇池,自称为辅国将军、右贤王。关中地区躲避战乱的人很多都来依附令狐茂搜,令狐茂搜迎接安抚他们;想要离去的人,也送给他们财物,保护他们离开。

这一年,任命扬烈将军、巴西人赵 晋纪四 翻译 担任益州刺史,征调梁州、益州的军队和粮食援助雍州讨伐氐人、羌人。

七年(丁巳,公元297年)

春季正月,齐万年驻军梁山,有部众七万人;梁王司马肜、夏侯骏派周处带领五千士兵攻打齐万年。周处说:“队伍没有后方支援,一定会失败,这不仅是个人丧命,还会让国家蒙受耻辱。”司马肜、夏侯骏没有听从他的劝告,逼着他发兵。癸丑日,周处与卢播、解系在六陌与齐万年交战。周处军队的士兵还没有吃饭,就被司马肜催促着马上进攻,从早上一直交战到晚上,杀死、俘获了大量敌军。士兵们的弓弦断了,箭也用完了,但是救兵还没有到。周处身边的人都劝他撤退,他按着长剑说道:“今天是我舍命效忠的日子。”于是拼命作战,直到战死。朝廷虽然因此怪罪司马肜,但是也不能治他的罪。

秋季七月,雍州、秦州大旱,瘟疫盛行,一斛米的价格涨到一万钱。

丁丑日,京陵元公王浑去世。九月,任命尚书右仆射王戎担任司徒,太子太师何劭担任尚书左仆射。

王戎担任三公,随着时势沉浮,没有对国家的政事进行匡正与救助,他把事情交付给下属,轻身外出游荡放纵。他生性贪婪、吝啬,园林、田地遍布天下,经常独自手持象牙筹码,整夜计算,经常表现出不满足的样子。他家里的李子种得十分好,卖出去后担心别人得到好种子,于是在李子核上钻了洞。他所赏识提拔的人往往都只看虚名。阮咸的儿子阮瞻曾去探望王戎,王戎问他说:“圣人重视名分,老、庄明了自然,他们的主旨是相同的还是不同的呢?”阮瞻说:“恐怕没什么两样吧!”王戎不停地赞叹,于是征召阮瞻,当时的人们称之为“三语掾”。

当时,王衍为尚书令,南阳人乐广为河南尹,他们都善于清谈,寄心于事务之外,在当时非常出名,朝野上下倾慕他们的人都争相效仿。王衍与他的弟弟王澄喜好品论人物并定其高下,并被当世之人作为法度标准。王衍精神意态聪慧俊秀,他年幼时,山涛见到他后,赞叹了很长时间,说:“什么样的妇人,生了这样的孩子?但是妨碍天下百姓的人,未必不是他啊!”乐广性情谦逊淡泊,简约清明,与世无争。他每次谈论,总是用简略之言辨析事理,让人觉得心服、满足,对于那些不知道的事情,他就沉默不语。他谈论人,一定先赞扬这个人的长处,但是这人的短处就会自然显露出来而不用言明。王澄和阮咸、阮咸的侄子阮脩、泰山人胡毋辅之、陈国人谢鲲、城阳人王 晋纪四 翻译 、新蔡人毕卓,都将任性放纵视为通达,以至不将喝醉了酒发狂、裸体视为不好。胡毋辅之曾经畅饮,他的儿子胡毋谦之碰到了,厉声喊着他的字说:“彦国,你是上了年纪的人了,怎么能这样做!”胡毋辅之大声笑起来,喊他过来一起喝酒。毕卓曾经担任吏部郎,邻室主人酿造的酒熟了,毕卓趁着喝醉,在夜里溜到放置酒瓮的房间里偷酒喝,被看管酒的人捆了起来,第二天早晨一看,原来是毕吏部。乐广听说后笑着说:“名分礼教之内自有欢乐之处,哪里需要如此!”

当初,何晏等人师法老、庄之学,他们树立这样的观点:“天地万物,都以无为根本。所谓无,就是清楚事物的真相,以成就天下的事务,这个道理无论走到哪里都存在。阴阳依靠它发育滋长,贤能的人依靠它成就德行。所以无的功用,尽管没有爵位却十分重要。”王衍一类的人都非常喜爱和尊重何晏。从此,朝廷的官员们都以虚浮放诞为美好的行为,懈怠荒废了自己的职务。裴 晋纪四 翻译 撰写《崇有论》以论述这种风气的弊端:“利益和欲望可以减损,却不能断绝它们的存在;事物可以限制却不应该完全没有。有装饰成为能够发表议论的才能的人,深刻地列举了有形的劳累,盛赞空无的美好。有形的器物虽然带来了妨碍但是却能够证验,而空无的义理却很难考察;善辩巧妙的文字能令人欢喜,似乎是那么一回事的言论足以迷惑人。众人听了这些言论并为之迷惑,沉迷在已有的说法中。尽管有一些不认同这些说法的人,但因为言辞不能通,于是就向已经形成的习俗屈从了,因此认为虚无的道理确实不可以掩盖。一人唱而有上百人应和,且去而不返,于是轻视治理天下的事务,忽略功劳业绩的作用,看重游手好闲的事务,鄙视有经世之实的贤能之人。人情这样屈从,名与利随之而来,于是,文人扩大其辞,言语迟钝的人称赞其宗旨。凭借虚无的意旨创立学说,称之为玄妙;担任官职不亲临自己的职务,却被称为风雅高深;侍奉自身、驱散廉洁的操守,却被称之为心胸宽广,不受拘束。所以磨炼节操与德行的风气更加衰落。放纵的人凭借这种风习,有的触犯祭祀、丧葬的礼仪,漠视形貌举止的仪表,怠慢长幼的次序,扰乱贵贱的等级,更有甚者,到了赤身裸体不庄重的地步,真是无所不至,士大夫的操行再次毁坏。

“有形的万物,虽然是从无滋生出来的,但是既然已滋生出来,有和无就已经存在区别了,那么无就是被有所舍弃的。所以繁衍已经演化的有,并不是无的所能成就的;治理已经存在的众人,并不是无为就能够治理好的。人心并不是事务,但是控制事务必须经由人心,然而却不能认为心是无;工匠并不是器具,但是只有工匠才能制作器具,然而却不能认为工匠是不存在的。所以要捕捉深水中的鱼虾,并不是安卧就能做到的;要使高墙上的鸟儿陨落下来,并不是安静地拱手就可以办成的。由此看来,增益有形之物是有用的,虚无能给已有的百姓带来什么好处呢!”但是习俗已经形成,裴 晋纪四 翻译 的论述也不能有所救助。

拓跋猗 晋纪四 翻译 越过沙漠向北巡视,趁机西进攻打各国,过了五年,投降归附他的有三十多个国家。

八年(戊午,公元298年)

春季三月壬戌日,实行大赦。

秋季九月,荆、豫、徐、扬、冀五州发生大水灾。

当初,张鲁在汉中, 晋纪四 翻译 人李氏从巴西宕渠去投奔依附张鲁。魏武帝攻占汉中,李氏带着五百多户投奔魏武帝,被任命担任将军之职,迁徙到略阳以北地区,号称巴氐。李氏的孙子李特、李庠、李流都有才能而且勇武,擅长骑马射箭,为人仗义好抱不平,州中与他们志同道合的人都归附他们。

等到齐万年反叛的时候,关中连续饥荒,略阳、天水六个郡的百姓流亡、迁移寻找粮谷,其中进入汉川的有几万户,道路上到处可以看到生病的人和穷苦人,李特兄弟常常赈济、保护这些人,因此得了民心。流亡的百姓到达汉中,上书请求在巴、蜀寄食,却没有在朝廷议政被应允,派遣侍御史李苾手持符节予以慰劳,并监督他们,不允许他们进入剑阁。李苾到达汉中后,收受了流民的贿赂,于是上表说:“流民有十万之多,不是汉中一个郡所能够救济的;蜀地还存储有粮,百姓又丰足富裕,可以让流民去那里解决吃饭问题。”朝廷同意了李苾的意见。从此,流民向梁州、益州散布开去,不能禁止。李特到达剑阁,长叹说:“刘禅拥有这样的地方,竟然归降了别人,难道不是庸才吗?”听到他的话的人,都认为他不一般。

张华、陈准认为赵王和梁王相继驻守关中,都悠闲自得,骄傲尊贵,不理军事,军队长期无所事事,没有建立功勋,于是就推荐孟观,说他沉稳刚毅,文武全才,派他去讨伐齐万年。孟观亲上战场,身先士卒,迎着敌人的石头箭 晋纪四 翻译 ,大战十几次,每次都打败了敌人。

下一篇:暂无
元芳,你怎么看?
还没有评论,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