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上章敦牂(公元490年),尽玄黓涒滩(公元492年),凡三年。
永明八年(庚午,公元490年)
春季正月,武帝颁布诏令,下令释放在隔城战斗中俘获的二千多名士兵,送回北魏。
乙丑日,孝文帝前往方山;二月辛未日,又前往灵泉;壬申日,返回宫中。
地豆干部落频繁侵犯北魏边境。夏季四月甲戌日,北魏征西大将军、阳平王拓跋颐将他们击退。拓跋颐是拓跋新城的儿子。
甲午日,北魏派遣兼员外散骑常侍邢产等人来访。
五月己酉日,库莫奚部落进犯北魏边境,被北魏安州都将楼龙兒打败击退。
秋季七月辛丑日,任命会稽太守安陆侯萧缅担任雍州刺史。萧缅是萧鸾的弟弟。萧缅非常重视民间诉讼,抓得小偷强盗,全都予以赦免遣回,准许他们改过自新,如果再次犯法,才处以斩首。因此,老百姓对他既敬畏又爱戴。
癸卯日,实行大赦。
丙午日,孝文帝前往方山;丙辰日,前往灵泉池;八月丙寅朔日,返回宫中。
吐谷浑可汗、河南王慕容度易侯去世;乙酉日,南齐朝廷任命他的世子慕容伏连筹担任秦、河二州刺史,派振武将军丘冠先前去宣布任命,同时祭吊慕容度易侯。慕容伏连筹逼丘冠先叩拜他,丘冠先不同意,慕容伏连筹就将丘冠先推下悬崖摔死。武帝丰厚地赏赐丘冠先的儿子丘雄;并下诏说丘冠先命丧绝域,不能找到尸首,做儿子的应该好好报效国家,不要有其他顾忌。
荆州刺史、巴东王萧子响勇猛有力,擅长骑马射箭,喜好军事,他亲自挑选六十名贴身侍卫,这些人都很有胆量与才干。他镇守荆州之后,数次在自己的内宅设宴,用牛肉和美酒犒劳侍从。又私下制作锦绣长袍、红色短袄,想要把这些东西送给那里的蛮族,换取武器。长史高平人刘寅、司马安定人席恭穆两人联名秘密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武帝。武帝下令深入调查。萧子响闻知官差到来,但没有看到武帝的诏令,于是,把刘寅、席恭穆以及谘议参军江悆、典签吴脩之、魏景渊召集起来,盘问他们,刘寅等人仍然保守秘密不说。吴脩之说:“既然皇上已经下达诏令,就应该想方设法搪塞过去。”魏景渊说:“我们应该先调查清楚。”萧子响大怒,就把刘寅等八人全部抓起来,在后堂处死了他们,并将这一情况全部报告给武帝。武帝原本想要赦免江悆,但是听说他们全都被杀死了,非常恼怒。壬辰日,任命随王萧子隆担任荆州刺史。
武帝打算派淮南太守戴僧静率兵讨伐萧子响,戴僧静当面报告说:“巴东王年纪尚幼,而长史刘寅等人把他逼得太急,所以,大怒之下没有想到后果。天子的儿子因过失误杀他人,有什么大罪!陛下突然派遣大军西上,会导致人心恐慌,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来。因此,我不敢接受任命。”武帝没说什么,但是非常赞赏戴僧静的话。于是,派卫尉胡谐之、游击将军尹略与中书舍人茹法亮率领几百名武装侍卫前往江陵,搜捕萧子响身边的小人,并且下诏说:“如果萧子响放下武器,主动返回建康请罪,还可以保全性命。”任命平南内史张欣泰担任胡谐之的副手。张欣泰对胡谐之说:“这次出行,获胜了不能出名,失败了却会成为奇耻大辱。萧子响召集的是一帮凶狠狡诈之徒,他们之所以听从他的指挥,是因为有的人贪图赏赐,有的人畏惧他的声威,因此,他们没有理由自行溃败。如果我们在夏口驻扎军队,向他们讲明利害与福祸关系,就可以不用动武而能抓获罪人。”胡谐之没有听从张欣泰的建议。张欣泰是张兴世的儿子。
胡谐之等率领部众到达江津后,在燕尾洲修筑了城垒。萧子响身穿便服登上城楼,多次派遣使者到胡谐之这里陈述,说:“天底下哪有儿子反叛父亲的呢!我不是想对抗朝廷,只不过做事比较粗心鲁莽。如今,我就单人乘船回到京师,为杀人罪接受处罚,你们何必兴筑城垒,派大军来捉拿我呢!”尹略独自回答使者说:“谁跟你这种反叛父亲的逆子说话!”萧子响只能哭泣;于是,他杀牛备酒,打算犒赏朝廷派来的大军,尹略却把这些酒菜扔到江里。萧子响又呼喊茹法亮;茹法亮怀疑畏惧,也不肯前去。萧子响又请求面见传达武帝诏令的官差;茹法亮也不肯派官差前去,并且关押了萧子响派来的使者。萧子响大怒,派遣他平时训练出来的勇士以及州衙、自己府上的二千多名士卒,从灵溪渡河向西进发;萧子响亲自率领一百多人,手执万钧弩箭,驻防在长江江堤上。第二天,他的军队和朝廷派来的军队展开激战,萧子响在江堤上发射弩箭,把朝廷军队打得大败;尹略战死,胡谐之等人乘坐一只小艇逃走。
武帝又派遣丹杨尹萧顺之领兵后续讨伐,萧子响当天就带领平民侍从三十人,乘坐小船顺流而下,奔赴建康。太子萧长懋素来嫉恨萧子响,在萧顺之从建康出发时,就秘密告诉他,让他趁早把萧子响置于死地,务必不能让他活着回到建康。萧子响途中遇见萧顺之,想要自己申辩清楚;萧顺之没有应许,就在演习堂里用绳子将萧子响勒死了。
萧子响临死前给武帝写了一封信,信上说:“臣的罪过已经超过了山河湖海,理应甘心接受死罪。但是您下诏令胡谐之等人前来,竟然不宣读圣旨,就扬起大旗进入要塞之地,在与我的城池对面的南岸,修筑城池防守。臣数次派人送信呼唤茹法亮,恳求穿便服见他一面;但是茹法亮却始终不出来见我。手下的一众小人都恐惧害怕,致使双方展开激战,这些都是臣的罪过。臣在本月二十五日放下武器,只身一人投奔朝廷军队,希冀能回到京城,在家里待一个月,然后,臣再自尽,这样也可以使齐国不会遭到诛杀皇子的讥笑,我也得以免去忤逆父亲的恶名。但是,还是没能如愿,如今我即将结束生命。临死前写信给你,哽咽哭泣,为之语塞,不知道还要说些什么!”
有关部门奏请断绝萧子响与皇族的关系,削除他的爵位,收回他的封地,改姓氏为“蛸”;其他受到牵连的,另行定罪。
很久以后,武帝游玩华林园,看到一只猿猴跌跌撞撞,悲号哀鸣不已,就询问左右侍从,侍从说:“它的孩子前天从悬崖上坠落摔死了。”武帝当即想起了萧子响,不禁呜咽起来,留下了眼泪。茹法亮受到武帝怒责,萧顺之心里既惭愧又害怕,也因此患病,不久就去世了。豫章王萧嶷上表,请求收殓安葬萧子响;武帝没有同意,并追贬萧子响为鱼复侯。
自从暴发了萧子响之乱后,各方镇都纷纷谴责萧子响的叛逆行为,兖州刺史垣荣祖说:“实在不适合说这样的话。倒应该说:‘刘寅等人有负皇帝对他的圣恩,以致迫使巴东王走上了这条路。’”武帝仔细省思,认为垣荣祖有真知灼见。
朝廷军队放火烧毁江陵府的建筑,官府的文书档案一时之间全部被烧毁。武帝因为大司马记室南阳人乐蔼屡次充当荆州幕僚,于是就特别召见他,向他询问荆州的事情,乐蔼回答详尽,应对敏捷,武帝非常高兴,任命他担任荆州治中,下令让他负责修葺荆州州府。乐蔼修葺了几百栋州府官舍,很快修葺完毕,而且没有役使一个老百姓,所以,荆州府非常称赞他。
九月癸丑日,北魏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孝文帝持续五天没有喝一口水,悲哀伤痛超过了礼数。中部曹华阴人杨椿劝谏说:“陛下身负振兴祖宗基业,亲自统治万国的重任,怎么可以像一个普通人一样,因为讲究小节损伤自己的身体以至于倒地不起呢!文武百官为此惶惑焦灼,不知应该讲些什么好。况且,圣人的礼节认为,再大的悲哀也不应该毁伤性命;纵然陛下想要成为万代之中贤人的榜样,然而,皇家宗庙祭祀又怎么办呢!”孝文帝深受感动,为此吃了一次稀粥。
这样一来,各王公大臣也都向朝廷上书,“请求尽早确定太皇太后的安葬地点,按照汉、魏时期的旧例,并遵照太皇太后的临终遗愿,安葬以后除去丧服。”孝文帝下诏令说:“自从遭受灾祸与惩罚,恍惚之间,一切就如同发生在昨天一样。我侍奉太皇太后的灵柩,仿佛看到了她的身影。安葬太皇太后的墓地陵寝,我实在不忍听到这些。”冬季十月,王公们再次上书,坚决恳请安葬太皇太后,于是,下诏说:“太皇太后的安葬事宜,可以依据以往的惯例;如果让我脱下丧服,从情感上说,我不能忍受。”孝文帝打算亲自前往太皇太后安葬的地方。戊辰日,下诏说:“平时跟随的各仪仗队,不用随从。武装保卫的侍官如同以往一样进行防守保护。”癸酉日,在方山永固陵安葬了文明太皇太后。甲戌日,孝文帝祭拜太皇太后的陵墓,各王公大臣又坚决恳请孝文帝应该以国家利益为重,脱去丧服,换上常服。孝文帝下诏说:“朕当另外讲述想说的话。”己卯日,孝文帝再次祭拜太皇太后陵墓。
庚辰日,孝文帝走出皇宫,到达皇宫南门思贤门门西,同文武百官相见,互相安慰问候。太尉拓跋丕等趁机向孝文帝进言说:“我们都已经到了老朽之年了,一直侍奉历代圣君明主;对于国家过去的旧典章,也非常熟悉。回想以往的祖先们去世时,只有侍奉随从灵柩的人才穿上丧服,其他人仍然穿平时的衣服;四祖三宗遵循下来,延续到今天都没有更改。如今,陛下以至孝的天性,哀伤悲痛,损毁身体,已经超过了礼法的要求。又听说陛下的一日三餐,每次不满半碗,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都不解下腰间的丧带。我们大家为此扪心闭气,坐立不安。只希望陛下稍稍克制一下对太皇太后的敬慕之情,依据前代人订下的典章行事。”孝文帝说:“因为悲哀而毁损身体,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哪里用得着专门上奏!虽然我早晚只吃稀粥,但是我的健康大概还能维持下去。诸公有什么值得忧虑惧怕的呢!祖宗在世时,一心只放在武装讨伐上,无暇进行文明教化方面的事情;如今,朕接受前代圣人留下的训诫,平时不断地学习古代典范常道,不管是从时代上说,还是从事理上说,都与前代有了很多不同。太尉等人都是国家元老,朝廷政治都有赖于你们,对于前代经典与古代丧礼仪式,你们之中有人还不是非常熟悉,姑且先了解一下大概意思。关于那些古今丧礼仪式,朕暂且提出想法,与尚书游明根、高闾等人讨论,你们可以仔细听着。”
接着,孝文帝对尚书游明根等人说:“古代圣人制定了卒哭之礼仪,丧服的变化程序也都以哀痛的情绪为标准逐步改变,如今仅在十天内,就劝谏我脱下丧服,换上平时的衣服,这实在有伤情理。”游明根回答说:“臣等接到太皇太后的遗书,说在她去世一个月后就立刻下葬,下葬后就应该立刻脱下丧服,穿上平时的衣服;所以,我们在太皇太后下葬时,就奏请陛下脱下丧服。”孝文帝说:“朕认为,中古时之所以没有实行三年守丧的制度,是因为旧君主去世之后,新君主刚刚即位,君主的恩德没能传播开去,对臣属们的情义还没有达到和谐周遍的程度,新君主才必须身穿礼服、头戴冕旒,举行登基即位的典礼。朕的德行还不够,但是做皇帝也已经超过十二年了,这足以让亿万百姓知道国家有了君主。在这个时候,如果不能顺遂自己表达儿孙的悲哀和怀念的心愿,无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在礼节上,都不符合,这实在是令人沉痛遗憾的事啊!”高闾说:“杜预是晋朝非常博学的人,他曾经论述过,从古到今,天子没有实行三年守丧的制度。杜预认为,汉文帝制订的制度与古代制度不谋而合,这看上去虽然是近代才实行的制度,但是实际上他们却是在遵循古人的制度,跟着古人的脚步走。正因为如此,臣等才小心翼翼地多次请求陛下遵循。”孝文帝说:“朕认真体会太皇太后遗书的主旨,太皇太后之所以要阻止臣属、孙子表达自己的悲痛之情,下令尽早穿上平时的衣服,是因为她担心我们会因此延误了国家大事。你们大家之所以请求,也是这个原因。因此,如今朕向上可以遵从太皇太后的遗言去做,向下也顺遂文武百官的意愿,不敢沉默不语而导致延误国家大事;只是朕打算穿着麻布丧服,取消守丧十天就立刻换上日常衣服的制度。每逢初一和十五日,朕该尽到身为儿孙哀思怀念的诚心,从情理上说,也是允许的,所以,我打算就这样去做。像杜预所议论的那样,对于深切怀念死去的人、处于服丧期间的君主来说,或许也是不符合事实的。”秘书丞李彪说:“汉明德马皇后辛苦抚养章帝刘炟长大成人,母亲慈祥,儿子孝顺,没有什么能够离间二人的和睦关系;等到明德马皇后去世,下葬之后不出十天,刘炟就换上了日常衣服。但是,刘炟并没有因此受到别人的讥讽,明德马皇后的荣誉也没有受到丝毫损毁。希望陛下能遵从太皇太后的遗嘱,克制哀思,听从大家的建议。”孝文帝说:“朕之所以心甘情愿地穿上丧服,而不听从你们的建议,实在是因为朕在情感上无法忍受,哪里是因为要避免别人的讥讽批评而去这么做啊!如今,安葬的礼仪节俭、朴素,全都是遵从太皇太后的遗嘱去做;但是悲痛怀念之情,已经紧紧抓住了朕的心,希望太皇太后的在天之灵不要强迫朕去改变。”高闾说:“陛下在上边已经决定继续穿丧服,那么,臣等在下边如果脱去丧服,这样做,就表示臣属没有尽到责任。况且,陛下身穿丧服,亲自处理朝廷政务,吉利与不吉利的事情混杂在一起,臣私下感到疑惑。”孝文帝说:“太后关怀爱护她的臣属,卿等悲哀怀念她,尚且不忍心脱下丧服,为什么惟独让朕忍心对自己至亲的人这么做呢!如今,朕受太皇太后的遗嘱所迫,不敢违背,只是希望能服丧满一年,尽管还不符合古礼,但内心的悲戚伤痛总算还能表达出来。各位大臣可以参考自己与太皇太后关系的亲疏、贵贱、远近,来作为自己脱去丧服的标准,区别对待,这样既能稍微接近古代仪礼,在今天也能行得通。”高闾说:“过去,杨王孙死后要求赤身裸体地安葬;皇甫谧死后要求不用棺柩安葬,他们的儿子也都遵照他们的遗愿去执行,没有做任何违抗遗言的事。如今,陛下亲自接受太皇太后的遗嘱,在有些方面却不遵照遗嘱中说的去做,因此,臣等才频繁地打扰奏请。”李彪说:“一个人在三年之内,不变更他父亲的准则规定,可以说是大孝。而如今,陛下不遵从太皇太后的遗嘱,恐怕就有变更规定的嫌疑。”孝文帝说:“杨王孙与皇甫谧都教导他们的儿子节俭,他们的儿子遵奉遗训,这与今天朕做的有什么不同!变更父亲的规定,只怕和朕所做的是不同的。纵然有所涉嫌,朕也心甘情愿地接受后代人的讥讽与批评,而不能接受你们今天的请求。”文武官员们又说:“春秋祭祀宗庙,无论如何是不能停止或废弃的。”孝文帝说:“从祖先创建国家以来,皇家祖庙的祭祀活动,一直都是由有关主管部门主办的。朕有赖于慈爱的太皇太后的训导,才经常亲自前往祭拜。如今,苍天降下大灾来惩罚我们,人与神灵都失去了依靠对象,皇家祖庙的神灵,也应该停止接受香火祭拜。倘若朕一旦前往祭祀,恐怕会在冥冥之中违背了他们的旨意。”文武官员接着又说:“古代在安葬死者之后就穿上日常衣服,不必一定要守丧满三年之后才脱下丧服,这是两汉王朝所用来治理国家的准绳,是魏、晋所推行的总则。”孝文帝说:“安葬之后就立刻脱下丧服、穿上日常衣服,这大概是在国家到了末世,有太多动乱,因而采用的权宜之计,以求能够拯救即将灭亡的国家。而两汉的鼎盛与魏、晋的兴隆,难道是因为他们丧礼简单、忘记了仁义与孝道而实现的!平常的时候,各位公卿大人每次都称赞当今之世,四海和平安宁,礼仪、礼乐日益兴盛,甚至可以同尧、舜以及夏、商时代相比。可到了如今,就准备强迫朕改变心愿,让朕不能超越魏、晋时代。你们这种做法,朕不明白是为了什么。”李彪说:“如今,我们虽然处在政治清明、教化普及的时代,然而,长江以南依旧有不肯宾服的吴人,沙漠以北依旧有不肯称臣的胡虏,所以臣等还深怀忧虑,唯恐发生不测,让我们难以防守。”孝文帝说:“鲁公伯禽穿着丧服领兵交战,晋襄公将身上的白色丧服染成黑色,打败了敌人,这种情况原本就是圣贤们所允许的。如果遇到预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即使是跳越过牵引灵柩的绳索,也不会有人在意,何况只是要脱下麻布丧服呢!哪里能够在和平安定的日子里就能事先预料会发生战争,以至于废弃守丧的礼法呢!古人中也有君王,脱下丧服后就闭口不言,一直到三年服丧期满,如果今天你们不同意朕穿丧服,那么,我会在脱下丧服后就保持沉默,把国家的政事交给宰相们处理。这两种情况请你们选择一种。”游明根说:“保持沉默,势必搁置、荒废国家的重大事务;我们顺从您的圣明心意,请您继续穿着丧服处理朝廷政事。”太尉拓跋丕听后,说:“臣与尉元共侍奉过五位皇帝,我们魏朝旧有惯例是,过了人死后尤为忌讳的三个月,一定要向西方祈祷迎奉神灵,向北方祈祷消除灾祸,这些活动都是穿着平常的衣服进行的,这一规矩,自从皇始年间以来到如今,一直没有谁改动过丝毫。”孝文帝说:“倘若能够用道义侍奉神灵,那么不用特意去迎接,神灵自然就会来到;倘若丧失了仁义之心,即使特意去迎奉,神灵也不会来到。这就是说,以往本来就不应该那样做,更何况是处于守丧时期呢!朕正处于守丧时期,原本应该闭口不言,不应该这样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只是各位公卿坚持要改变我的想法,于是,就变成了反反复复的争辩,想起来真令人悲痛欲绝。”于是,孝文帝号啕大哭起来,在场的群臣也跟着哭了起来,然后告辞出来。
当初,冯太后对孝文帝的聪明机敏非常忌惮,害怕他的存在会给自己带来不利,想要废黜他。在严冬盛寒的时候,冯太后把他软禁在一间空旷的屋子里,三天不给他吃东西;又征召咸阳王拓跋禧,想要立拓跋禧为北魏皇帝。那时,由于太尉东阳王拓跋丕、尚书右仆射穆泰与尚书李冲的竭力劝谏,冯太后才没有实施废立。但孝文帝一开始对冯太后就没有一丝怨恨的想法,只是深深地感激拓跋丕等人。穆泰是穆崇的玄孙。
后来,又有一位宦官在冯太后面前诬陷孝文帝,冯太后听后,命令打了孝文帝几十大棍,孝文帝默默地忍受,而没有辩解、陈述理由,冯太后去世后,也不再追究。
甲申日,孝文帝前往永固陵祭拜冯太后。辛卯日,下诏说:“诸位文武百官因为国家大事,多次请求朕亲自处理这些事务。但是朕仍处在哀痛追念时期,悲伤和怀念使朕已经没有力量独自去处理朝廷事务。在我近旁的侍从中有人过去主管过机要、处理过国家大事,而且他们也都是有智慧、有谋略的人,国家大事完全可以托付给他们;如果发生一些疑难事情,朕自然会及时同他们商量,帮助他们决定。”
南齐交州刺史清河人房法乘尤其喜欢读书,经常称病不去处理州事,因此,长史伏登之得以擅自专权,任意调动、更换文官武将,而不让房法乘得知。后来,录事房季文把这一情况向房法乘告发了,房法乘大怒,下令捉拿伏登之入狱,关押了十多天。伏登之用重礼贿赂房法乘的妹夫崔景叔,才得以出狱。伏登之便率领自己的部属袭击州府,抓住房法乘,并且对他说:“您既然有病,就不应该再劳心劳力地处理州事了。”将房法乘囚禁在另外一间屋子里。房法乘无事可做,便请求伏登之送给他一些书,伏登之说:“您即使安安静静地待着,还会担心您发病,怎么还可以让你继续看书呢!”于是,没有给房法乘送书。接着,伏登之就向朝廷禀报,说房法乘犯了神经病,不能担负办理事务的重任。十一月乙卯日,任命伏登之担任交州刺史。房法乘返回建康,到达大庚岭时去世。
十二月己卯日,武帝立皇子萧子建为湘东王。
当初,南齐高帝认为,南方的钱币数量少,想要重新大量铸钱。建元末年,奉朝请孔
上书朝廷,认为:“用钱币使货物流通,这是自然形成的发展趋势。李悝曾经说:‘米价太贵会伤害民众,米价太贱会伤害种粮的农夫。’那么,米价无论是昂贵还是低贱,它所带来的伤害都是相同的。三吴地区是国家的重要地区,那里连续几年发生水灾,却没有因为水灾而使米价上涨,这是由于天下的钱币太少,而不是因为米价太贱,这一点,朝廷不能不认真进行考察。铸造钱币的弊病,在于钱币的轻重多次变更。钱太重,担心它不方便流通,而流通不便带来的损害并不是很大。钱太轻的弊病在于人们容易私下伪造,伪造钱币所带来的祸患却非常严重。人们之所以很容易私下伪造钱币,连严酷的法令都不能禁止,就是因为官府铸钱时,过于爱惜铜,却又不能精心加工。官府爱惜铜,又不精心铸造,就是误认为钱币是没有用处的东西,只要可以用它充当交换媒介,那就必须要让它质地轻并且数量众多,这样就可以降低成本并且容易铸成,却没有认真考虑这样做带来的后患。民众追求利益,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如今,打开了人们私下铸钱、追求厚利的缺口,却又重重地处罚他们,这是在引导他们犯法,然后将他们置于死地,这哪里是在治理国家!汉朝兴起的时候,由于钱币铸造得非常轻,因此私下伪造的人很多。到了元狩中期,才开始纠正这种弊端,于是,铸制了五铢钱,周边凸出,令人们无法磨取铜屑,同时,五铢钱的铸制成本很高,铸制费用与使用费用两相抵消,不能获利,因此,民间私下铸钱的人也就日益减少了。这就是不吝啬铜与不惜精工铸造的效果。君王不用担心没有铜铸钱,也不用担心制作不精,每次只要让人们不能伪造,那么,私下伪造钱币的人自然就消失了。宋文帝时期,铸造了四铢钱,到了景和年间,钱的重量变得越来越轻,虽然钱币四周还有凸起的轮廓,但是冶炼得不够精细,从那时起,私下伪造钱币的风气又开始盛行,不再能禁止。这就是吝啬铜,又不能精工铸造的结果。只要是铸造钱币,倘若不能适中,则宁可选择重的,也不要选择轻的。从汉代铸制五铢钱到宋文帝时期,历时五百多年,各朝各代的制度有立有废,但却从始至终使用五铢钱的缘故,就是因为人们明白五铢钱轻重适当、方便交易。考察当代钱币虽然也都在花纹上仿造五铢钱,但是不同的钱币也时常有。自从宋文帝铸造了四铢钱,又不禁止人们把钱削边、凿坏,所酿成的灾祸便大大流行起来,这一弊端甚至延续到了如今,这难道不是令人深感悲哀吗!晋朝不铸造钱币,只使用原有的钱币,后来,经历了盗贼入侵、战争、水灾、火灾等等,钱币耗损、失散、埋藏和销熔,每年都大量地被损耗掉,就恰恰像是一块石磨或者磨刀石,不能看见它在减少,但是最终有一天它会被磨完。天下的钱币,又怎能不会枯竭呢!钱币枯竭,士、农、工、商都会失去他们营生,百姓又凭借什么生存呢!我认为,朝廷应该恢复过去的制度,由官府大量铸造钱币,钱币重五铢,所有这些,一概仿照汉朝的做法。如果官府铸造的钱币已经在民间广泛流通,就应该严厉杜绝磨缺、毁损钱币,对于那些轻、小、破碎、残缺、没有周边凸出与轮廓的钱币,都不能流通使用。官府铸造的钱币,如果有细小不符合标准的,应该查明重量,销毁改铸成标准大钱,这样,对贫穷安分的百姓既有好处,也堵塞了投机取巧、私铸钱币的人的邪路。钱币与货物相应,远近各处相同,老百姓就能够安居乐业,市场、路上都不会发生争执,衣服与食物也就逐渐增加起来了。”高帝认为孔
的建议很有道理,于是下令各州郡大量购买铜、煤炭,准备开工铸钱。不巧,恰逢高帝去世,这件事也就搁置下来了。
这一年,益州行事刘悛上书说:“蒙山下有一座名为严道的铜山,就是过去铸钱的地方,可以利用。”于是,武帝应许了刘悛的请求,派人进入巴蜀铸造钱币。不久,因为铸制钱币花费太大,就不再铸制。
自从高帝整理户籍以来,一直到武帝,被贬谪的作奸犯科、投机取巧的人,要在淮河沿岸戍守十年,人们怨声载道。武帝便颁发诏令说:“在宋昇明年以前犯罪的人,都允许他们按个人的志愿,恢复他们的户籍;其中被贬谪到边疆服役的人,一律释放,全都准许他们返回故乡;从此以后,倘若再犯,就将严厉惩处。”
长沙威王萧晃去世。
吏部尚书王晏患病,自请辞职,武帝打算让西昌侯萧鸾接替王晏担任吏部尚书,于是,给王晏写了一封敕书,向王晏询问意见。王晏报告说:“萧鸾才干有余;但是不熟悉豪门士族,恐怕不能担当这个职务。”武帝就打消了念头。
南齐任命百济王国国王牟大担任镇东大将军,封为百济王。
高车王阿伏至罗和太子阿伏穷奇派遣使者前往北魏,请求为天子讨伐柔然汗国。孝文帝将绣花的裤子、夹衣以及各种各样颜色的丝绸共计一百匹赏赐给了使者。
九年(辛未,公元491年)
春季正月辛丑日,武帝到建康南郊祭天神。
丁卯日,孝文帝开始到皇信东室处理朝政事务。
武帝诏令皇家祖庙四季的祭品:宣皇帝灵牌前供奉起面饼与鸭肉羹;孝皇后灵牌前供奉嫩笋和鸭蛋;高皇帝灵牌前供奉细肉和肉酱粥;昭皇后灵牌前供奉清茶、粽子和烤鱼。这些供奉之物,都是他们生前最爱吃的东西。武帝梦到高帝对他说:“宋朝那些皇帝经常挤到太庙里,向我讨要食物,你可以另外找一个地方祭祀我。”武帝便命令豫章王萧嶷的妃子庚氏春夏秋冬四季在清溪故宅里祭祀祖父母与父母,祭祀时所需的祭品以及要穿的衣服,都依照家庭中的礼节进行。
臣司马光认为:过去,屈到最喜欢吃菱角,但是他的儿子屈建在祭祀他时却把菱角撤掉了,认为不可因为个人的嗜好而违背国家的祭典,况且,儿子是皇帝,却以百姓的礼仪去祭祀父亲,这就过于违背礼法了。卫成公想要祭祀姒相,大夫宁武子还谴责他不该这么做;更何况武帝如今降低规格,在自己的私宅中祭祀祖父母和父母,而且还让庶妇来主持!
起初,孝文帝征召吐谷浑可汗慕容伏连筹到平城朝见,慕容伏连筹借口有病,没有前来,然后开始修缮洮阳、泥和两座城池,并派兵戍守。二月乙亥日,北魏枹罕的镇将长孙百年请求前去攻打洮阳、泥和两城,孝文帝同意了。
散骑常侍裴昭明、散骑侍郎谢竣去北魏吊唁冯太后,想要穿平常的官服去祭祀。北魏的主客说:“吊丧有一定的礼节,怎么可以身穿红色的官服进入祭堂!”裴昭明等人回答说:“我们是奉本国朝廷的命令前来吊丧的,没有胆量轻易改换服装。”双方来来往往、反复争论了很多次,裴昭明等人最后仍然坚持不换服装。孝文帝便下令尚书李冲挑选饱学之士来同裴昭明等人辩论。李冲举荐了著作郎上谷人成淹。裴昭明等人说:“魏朝不准许外国使节穿他们本国的官服,这是哪一部经典规定的?”成淹回答:“喜事与丧事不能同时并存。身穿羔羊皮袍、头戴朝冠,是不可以去吊丧的,连三岁的孩子都知道这一点。过去,季孙去晋国就是学习了邻国办理丧事的礼节才动身的。现在,你们从长江以南远道而来凭吊,还要问穿丧服吊丧是哪一本经典规定的;使节之间的得与失,怎么相差如此之远呢!”裴昭明说:“两个国家之间的交往礼节,应该彼此平等,有一个共同的标准。齐高帝去世时,北魏派李彪前去吊唁,他当时没有穿白色的丧服,齐朝也并不认为有什么不适宜的地方,如今为什么要紧紧逼迫我们呢!”成淹说:“齐朝的君主没能严格地遵从居丧的礼仪,安葬之后过了一个月,就换上平时的衣服。李彪奉命出使齐朝,君主与官员们都佩戴着宝玉,挤满了祭堂,貂尾与黄金首饰光彩夺目。李彪如果没有得到齐朝主人的准许,怎么敢独自穿着白色丧服置身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人群之中呢!我们皇上仁孝,与圣明的虞舜相差无几,他亲自服丧,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喝稀粥,这怎么可以拿来同你们相提并论呢!”裴昭明说:“夏、商、周三代,制度和礼仪各不相同,有谁能够判断出哪个好、哪个坏呢!”成淹说:“这么说来,难道虞舜、商代高宗的做法都不对吗?”裴昭明与谢竣二人对看了一眼,笑着回答:“谴责别人孝行的人,心中没有亲近的人,我们岂敢这么做呢!”于是二人又说:“我们前来吊唁,只带了短裤短袄,这些都是武官穿的衣服,不能穿着它们去吊丧,只好恳请主人给我们裁制丧服!然而这样做违抗了我们朝廷的命令,我们回去后一定会被朝廷问罪。”成淹说:“如果你们国家有君子之才,那么,你们接受朝廷任命出使他国,言行举止恰当得体,就将会获得丰厚的赏赐。如果没有君子,你们代表朝廷出使他国,也使你们的国家获得了荣耀,即使这么做你们受到了处罚,又有什么关系呢!将来,这件事自会有优秀的史官将它记录下来。”于是,就把吊丧时需要的丧服、帽子等借给裴昭明等人,让他们换上这些丧服去完成自己的使命。己丑日,成淹带着裴昭明等人进入,群臣全都痛哭失声,无比哀痛。孝文帝嘉许成淹的聪敏,将他提升为侍郎,赏赐给他一百匹绢。裴昭明是裴骃的儿子。
始兴简王萧鉴病逝。
三月甲辰日,孝文帝前往太皇太后的永固陵祭拜。夏季四月癸亥朔日,在太和庙设置进献祭品,孝文帝最初吃了点儿蔬菜,追思伤感,悲伤痛哭了一整天没有进食。侍中冯诞等人苦苦劝谏,过了一夜后,孝文帝才慢慢吃饭。甲子日,孝文帝停止早晚各哭一次的仪式。乙丑日,再次祭拜永固陵。
北魏从正月开始就没有下雨,持续到了四月癸酉日,有官员请求向百神祈祷,孝文帝说:“商代汤王遭遇旱灾时,用他的至诚之心打动了上苍,才下起了雨,本来就不在于曲意向山河大川祈祷。如今,普天之下失去了他们可以依靠的人,无论是阴间还是阳间都在悲哀,怎么可以在四季还没有过完,就立刻要开始去祭祀百神!我们只应该深深自责、反省,等待上天惩罚我们。”
甲戌日,北魏员外散骑常侍李彪等人来访。武帝特地为他们设宴,安排了礼乐。李彪辞谢礼乐仪式,且说:“我们君主仁义孝敬的心思广博,正在振兴昔日帝王遗失的典章,恢复那些被曲解误会的制度,而遵从守丧三年的规矩。直到三月晦日,朝廷文武官员们才开始脱下丧服,却仍然穿着白色衣服处理政务,为此,我们这些使臣也不敢接受演奏音乐的赏赐。”朝廷准许了他的请求。李彪代表北魏朝廷先后出使齐国达六次之多,武帝非常敬重他。李彪即将回国时,武帝亲自把他送到琅邪城,并命令文武官员赋诗相送,来表示对李彪的荣耀。
己卯日,北魏兴建明堂,改建太庙。
五月己亥日,孝文帝在东明观修订法律,亲自判决有疑问的诉讼案件;命令尚书李冲议定刑罚轻重,给判词润色,孝文帝亲自抄录下来。李冲诚恳勤勉,明智果决,加上又周密谨慎,所以深受孝文帝的信任与倚重,二人之间情投意合,没有嫌隙;无论是朝中官员,还是显贵的皇亲国戚,无不对他心服口服,朝廷内外都对他一致推崇。
乙卯日,北魏桴罕镇将长孙百年攻击洮阳、泥和,攻克城池,俘获了三千多人。
丙辰日,北魏初次制造皇家专用的玉车、金车、象车、革车、木车五种车辆。
六月甲戌日,南齐任命尚书左仆射王奂为雍州刺史。
丁未日,北魏济阴王拓跋郁由于贪污残暴被赐自尽。
秋季闰七月乙丑日,孝文帝祭拜永固陵。
己卯日,孝文帝颁布诏令,说:“道武帝立下了创业的功绩,太武帝立下了开拓疆域的功德,应该追尊他们为祖宗,祭庙百世不废。平文帝的功绩比昭成帝要小,但是他的庙号却是太祖,道武帝的功绩要比平文帝高很多,但是他的庙号却是烈祖,这在道义上并不公允。朕如今奉尊烈祖为太祖,把世祖、显祖作为灵位应该迁移的远祖,其他的都按照秩序迁移灵位。”
八月壬辰日,孝文帝又颁布诏令,讨论关于养老以及诚心祭祀天皇、五帝等六宗的礼仪。在这之前,北魏经常在正月吉日,在朝廷设立帷幕,中间摆上松树、柏树,设立五帝座位,然后开始祭祀。同时,还有一种占卜世系多少的探策之祭。现今,孝文帝认为它们都不符合古礼,因此下令废除这几种祭祀活动。戊戌日,将道教祭坛迁移到桑乾河河南,改名为崇虚寺。
乙巳日,孝文帝召见文武百官,向大家询问意见,问道:“关于五年大祭与三年大祭,王肃和郑玄有不同的解释,他们谁对谁错?”尚书游明根等人认定郑玄是正确的,中书监高闾等人则赞同王肃的解释。最后,孝文帝颁布诏令:“天坛祭天、皇庙祭祖都应该是五年大祭,依从郑玄的解释:将五年大祭与三年大祭合并为一祭,依从王肃的解释:明令公布让大家都知道。”戊午日,又下诏:“国内四处祭祀的各种神祇,共计一千二百多处;如今,打算减少,务必追求节约省俭。”又下诏说:“皇家明堂与皇家祖庙,附祀配享的亡灵品,已经十分完备了。白登庙、崞山庙、鸡鸣山庙的祭祀则派有关部门负责。冯宣王祭庙在长安,命令雍州州府进行祭祀。”又下诏说:“过去要祭祀的有水神、火神共计四十多位神祇,以及城北的星神。如今,天坛下面祭祀风神、雨神、司中与司命之神,皇家明堂祭祀门神、户神、井神、灶神与院神,那四十种神的祭祀活动全都要废除。”甲寅日,颁布诏令说:“近来谈论朝日、夕月的祭祀,都主张在春分、秋分这两天,分别在平城的东郊与西郊举行祭祀典礼。但是,每个月天数的多少不一样,因此,不能把日子固定下来,倘若我们依据春分、秋分的日子来确定,有时恰逢月亮出现在东方,而我们却在西方祭祀,如此一来,无论是在人情上,还是在道理上,都行不通。过去,秘书监薛谓等人认为每月初一早上祭祀朝日,每月初三晚上祭祀夕月,你们认为初一、初三与春分、秋分,哪种办法更好?”尚书游明根等人请求在初一、初三祭祀,孝文帝同意了。
丙辰日,北魏有关部门上书孝文帝,请求占卜吉日。孝文帝下诏令说:“用占卜的方法决定吉日,这样做,不但违背了谨慎敬业的原则,也有损永远思念亲人的感情。如今就直接选用每月的最后一天。”九月丁丑日夜间,孝文帝住在皇家祖庙里,带领文武百官哀哭完毕,孝文帝换上祭服,戴上素色帽子,腰系皮带,脚穿黑色鞋子,所有文武官员们也都换上祭服,头戴黑色帽子,身穿白色绢丝单衣,腰系皮带,脚穿黑鞋,哀哭直到二更的时候。戊子晦日,孝文帝脱下白带滚边的帽子、白布做的连裤衣服、黑色麻鞋等祭祀服装,文武官员们也跟随脱下黑色帽子,换上白纱帽子。祭祀典礼既已完毕,走出祭庙,孝文帝站在那里哭泣,过了许久,才起程回宫。
冬季十月,北魏明堂、太庙竣工。
庚寅日,孝文帝祭拜永固陵,因为哀伤过度,身体非常羸弱消瘦。司空穆亮便规劝孝文帝说:“陛下服丧已经有一周年了,悲哀痛苦的情绪仍然同亲人刚刚去世时一样。君王,是天地神灵之子,是万民的父母;从来没有儿子过于悲痛而父母心中不难受的情况,也没有父母过于忧伤而儿子独自高兴的情况。如今,我们国内气候反常,狂风、大旱带来大灾,希望陛下能够改穿轻便的服装,让饭量恢复正常,乘坐辇车时常出宫走动走动,依据顺序祭祀百神,以使苍天与百姓交相庆祝。”孝文帝下诏说:“孝敬父母与关爱兄弟达到了极点,就没有什么是不能感通的。如今,狂风肆虐,大旱威逼,都是因为我的诚心还不足够虔笃,阴间和阳间没有得到感应所导致的。说这些灾难是因为哀痛所导致,恐怕并不适当。”十一月己未朔日,孝文帝在太和庙举行脱下丧服的典礼。接着改换了服装,他头戴黑色帽子,身穿由白纱做的连裤衣服,祭拜完冯太后的陵墓后就回到宫中。癸亥冬至日,孝文帝前往平城南郊天坛祭天,然后又去明堂进行祭祀,回宫途中,又去了太和庙,然后返回。甲子日,孝文帝登临太华殿,头戴冕旒,身穿礼服,设宴招待文武百官,设置乐器,却没有演奏。丁卯日,孝文帝戴着通天帽,身穿兖龙袍,向太和庙辞别,带领文武群臣把供奉祖先的牌位迎送到新建成的皇家祖庙。
乙亥日,北魏朝廷确立了完整的官员等级制度。戊戌日,又对各州各郡的州郡长们进行考核检查。
北魏假通直散骑常侍李彪等人前来访问。
北魏旧制规定,文武百官在深冬时节互相朝贺时,要穿短袄短裤前来,称为“小岁”。丙戌日,下诏书将这一制度废除。
十二月壬辰日,北魏把祭祀农神的祭坛迁移到平城内城的西边。
北魏任命安定王拓跋休担任太傅,齐郡王拓跋简担任太保。
高丽国王高琏去世,享年一百多岁。孝文帝穿上特制素委帽和布质连裤服装,在平城东郊举行哀悼祭祀;又派遣谒者仆射李安前往高句丽,宣布追封高琏为太傅,谥号康。高琏的孙子高云继承了王位。
乙酉日,孝文帝开始到平城南郊举办迎春典礼。从此以后,北魏每年举行迎接四季的典礼时,孝文帝都亲自主持。
起初,北魏太武帝攻占了统万和姑臧,将得到的雅乐乐器、乐服、乐师,全部保留了下来。从这以后,经历了几朝却没有人关心留意他们,乐师逐渐死光,很多乐谱都失散。这时,孝文帝开始命令有关部门,到民间查访通晓音律的人,商议创作皇家高雅的音乐,但是,民间当时已经无人懂音律了。不过,皇家仪仗上的金银、宝石、羽毛旗帜等装饰物品,却比从前各个时期都要完备、华丽。辛亥日,诏令选拔设置乐官整理音乐,又命令中书监高闾参与审定。
起初,西晋的张斐、杜预共同注解了《律》书三十卷,自从晋武帝泰始年间以来,就一直在使用。《律》行文简约,有的在一章中,张斐与杜预的注解却截然相反,对一个人进行生杀判处时,根据这个注本可以判生,根据另一个注本却可以判死,而这一切则需要审判官临时斟酌情况,进行选择,如此一来,也使得官吏们有了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的机会。武帝非常注意法律条令,他诏令狱官详细订正张斐与杜预的旧注。永明七年,尚书删定郎王植将张斐与杜预二家注解进行了集中订正,然后上表奏献。武帝下诏,命令公卿与八座共同议论、修正,由竟陵王萧子良总管;对于众人意见不一致的地方,奏报武帝裁定。这一年,此书修正完毕。廷尉山阴人孔稚珪又向武帝上书,认为:“《律》书的条文虽然已经确定下来,但是,倘若审判并不公正,那么,这部律书也就只不过是徒劳地放在书套里,冤屈的灵魂也还照样被滞留在牢狱。我曾经私下考查了古代的知名人士,他们大部分都了解法律规章。而如今的读书人,却没有谁心甘情愿地把研究执行法律当作自己的事业。纵然有人研究学习它,也被人们轻视,所以,将来恐怕这部书也要永久地沦落在那些低级官吏手中。我建议,现今应该设立《律》文助教,依据《五经》的旧例,国子学校的学生如果想要研究法律,只要通过了考试,就能依照考试成绩提升任用,用来补充朝廷内外官职的空缺,希望这样一来能够对读书人以及在职官吏们有所鼓励与吸引。”武帝下诏,要求按照孔稚珪的建议去做,但是,这件事情最终没有得到实行。
最初,林邑国王范阳迈,世代继承王位,夷族首领范当根纯攻打并占领了林邑国,并派遣使节向朝廷进贡用金丝编织的席子等物品。武帝下诏任命范当根纯担任都督缘海诸军事、林邑王。
北魏冀州刺史咸阳王拓跋禧入朝觐见孝文帝。有关部门上奏说:“冀州三千百姓一致称赞拓跋禧廉洁公正,施行德政,恳请陛下允许他世代承袭冀州刺史的官职。”孝文帝颁下诏令说:“过去建立的世袭制度虽然适合古代,但是在今天使用,恐怕不一定适当。分疆割土,应该由君王做主,按理说不是臣属请求就能决定的。”于是,改命拓跋禧担任司州牧、都督司、豫等六州诸军事。
当初,北魏冯太后宠爱信任宦官略阳人苻承祖,令他官至侍中和知都曹事,同时还赏赐他一道免死诏令。冯太后过世之后,苻承祖因为贪赃枉法本该判处死刑,孝文帝给以宽宥赦免,只撤销了他的官职,将他软禁在私宅里,还给他一个悖义将军的官衔,封为佞浊子,一个多月后苻承祖就死去了。在苻承祖掌权时,他的亲戚争相依附他,谋求私利。苻承祖的姨母杨氏嫁给了姚家,只有她没有这样做,她时常对苻承祖的母亲说:“姐姐你虽然享受一时的荣华富贵,却比不上妹妹我有无忧无虑的乐趣。”苻承祖的母亲给她送衣服时,她多半都不肯收下;如果强行给她,她就说:“我的夫家世代贫穷,穿着华丽的衣服会令我们内心不安。”在迫不得已情况下,她收下来,却把它们埋了起来。苻承祖的母亲又给她送来奴仆和婢女,她就说:“我家没有剩余的粮食给她们吃,养活不了她们。”她常常穿着破旧的衣服,事情都是自己亲自动手,不辞劳苦。苻承祖曾经派车辆迎接她,她就是不肯上车;苻承祖让婢女们强行抱她上车,她就大哭说:“你想要杀我!”从那以后,苻家上下都称她为“痴姨”。苻承祖案发,有关部门将苻承祖的两个姨母抓了起来,送到金銮殿,其中一位姨母被斩首了。孝文帝看到姚家姨母贫寒,特别赦免了她。
北魏诛杀李惠时,李惠的女儿思皇后李贵人的亲兄弟也全都被处死。李惠的堂弟李凤曾经担任安乐王拓跋长乐的主簿,后来拓跋长乐因为图谋不轨而被处死,李凤也受到牵连被杀。李凤的儿子李安祖等四人逃脱藏匿起来,才幸免一死,后来遇到朝廷实行大赦,才得以露面。不久,孝文帝寻访舅父家中仍然存活的亲人,查出了李安祖等人,于是给他们都封了侯爵,加授将军官衔。不久,孝文帝又召见李安祖等四人,对他们说:“你们的先人曾经两次犯罪。君王设立官职,就是为了任用贤明、有才能的人,因为是皇亲国戚而被举荐做官,是末世才会出现的情况。你们既然没有什么杰出的才能,暂且可以返回故乡。从今以后,皇亲国戚中没有才能的人,都这样处理。”后来,将四人爵位降为伯,削去他们将军的称号。当时的人们都认为,孝文帝对待冯太后家过于优厚,而对待李氏家过于苛刻;太常高闾也曾经为此进言过,孝文帝没有听从。直到宣武帝时期,才追尊、宠信外祖母的娘家人,任命李安祖的弟弟李兴祖担任中山太守,追赠李惠为开府仪同三司、中山公,谥号庄。
十年(壬申,公元492年)
春季正月戊午朔日,孝文帝在太华殿宴请文武百官,设置了乐器,但不演奏。
己未日,孝文帝在明堂祭祀献文帝,把献文帝的牌位摆放在上帝牌位的旁边,共享香火,然后登上灵台,观察太阳四周的云气,下来后留居东堂北部偏殿,处理国家政事。从此之后,每月初一都这么做,形成了惯例。
南齐散骑常侍庾荜等人到北魏出访,孝文帝派遣侍郎成淹领着庚荜等人来到宾馆南边,在远处观看孝文帝在明堂举行祭祀典礼。
辛酉日,北魏首次把太祖道武帝的灵位作为南郊天神的配享,一同祭祀。
孝文帝命令文武百官讨论水、木、金、火、土五行的顺序问题。中书监高闾发言认为:“历代没有不把占据中原作为正统的,却并不因传世的长短予以承认或否认,也不把君王的善恶作为正统的标准。所以,夏桀与商纣王尽管那么暴虐,却并没有被摒除在夏、商王朝之外,周厉王与晋惠帝虽然那么昏庸,却也没有妨碍他们是周朝、晋朝的帝王之一。晋承继曹魏为金德,赵继承晋为水德,燕承继赵为木德,秦继燕为火德。秦覆灭之后,魏就在北方正式建立,而且魏皇家拓跋这一姓氏,是出于轩辕帝。臣认为,魏应该是土德。”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等人认为:“我们神元皇帝与晋武帝交往密切,关系良好,后来,到了桓帝与穆帝,他们依旧一心辅佐晋王朝。这就说明司马氏的命运在郏鄏已经终结,而拓跋氏是在云中、代郡接受天命从而兴盛起来的。过去,秦王朝一统天下,汉王朝把秦王比作共工,而最终继承了周王朝,为火德;况且刘渊、石勒、苻氏所建立的王朝,地域狭小,世代短暂,魏所接受的混乱局面比汉朝继承秦朝的情况都不如,怎么能够舍弃晋王朝,而定为土德呢?”司空穆亮等人都恳请采纳李彪等人的意见。壬戌日,孝文帝下诏,规定北魏继承晋王朝为水德,又规定,在年初第一个申日祭祀祖先,在年终最后一个辰日举行腊祭。
甲子日,北魏下令,禁止人们赤背裸体。
北魏皇室以及功臣的子孙有很多封了王爵。乙丑日,孝文帝下诏说:“除了烈祖的后裔,其他所有王爵全都降级为公,公爵则降级为侯爵,品级依然如旧。”蛮王桓诞也被降级为公。只有上党王长孙观,因为他的祖先立下过显赫功绩,才受到特别照顾,不降爵位。丹杨王刘昶降为齐郡公,并加号为宋王。
北魏旧制规定,在季中月份举行每年的四季祭祀。丙子日,孝文帝下诏,命令以后改为在每个季度的第一个月,选择吉日祭祀。
南齐任命竟陵王萧子良兼任尚书令。
孝文帝下诏,拆掉太华殿,改建太极殿。戊子日,孝文帝搬迁到永乐宫,任命尚书李冲兼任将作大匠,与司空穆亮共同主持改建工程事务。
辛卯日,北魏废除寒食节祭祀祖先的典礼。
甲午日,孝文帝开始在平城东郊主持祭日典礼。从此以后,不管是祭日典礼,还是祭月典礼,孝文帝都亲自前来主持。
丁酉日,孝文帝下诏,命令在平阳祭祀尧帝,在广宁祭祀舜帝,在安邑祭祀大禹,在洛阳祭祀周公,这些祭祀活动,全都派当地地方官员主持。至于孔子庙的祭祀活动,则在中书省举行。丁未日,将孔子的谥号宣尼改为文圣尼父,孝文帝亲自到中书省祭拜。
北魏旧制规定,每年要在平城西郊祭祀天神,孝文帝与各公卿率领二千多骑兵,身穿戎装,围绕祭坛进行祭祀,称为踏坛。第二天,再次穿上戎装登上祭坛开始祭天,祭祀之后,再次绕着祭坛行走,称为绕天。三月癸酉,下诏命令将这一活动全部废除。
辛巳日,北魏任命高丽国王高云担任督辽海诸军事、辽东公、高句丽王,诏令高云派他的世子来北魏平城朝见。高云借口世子有病进行推辞,而派堂叔高升干随从使节前往平城。
夏季四月丁亥朔日,北魏朝廷颁布新修订的《律令》,实行大赦。
辛丑日,豫章文献王萧嶷去世,武帝下令,追赠萧嶷假黄钺、都督中外诸军事、丞相,丧礼仪式规模完全仿照汉东平献王刘苍。萧嶷为人仁善、谨慎、清廉、节俭,从来不追求财物,不接受贿赂。他家的库房发生火灾,将他从荆州带回家的资产全部烧光,当时估计有三千多万,但是,他最后不过责打了库房主管各几十棍而已。他病得十分严重时,立下遗嘱,对他的几个儿子说:“才能,有优秀愚笨之分;官位,有亨通阻塞之分;运气,有贫穷富足之分,这是自然的道理,你们身处的位置还不足以让你们仗势欺人。”萧嶷去世,武帝很悲痛,直到很久之后,一提起萧嶷,依旧抽泣流泪。萧嶷去世当天,他家里没有现钱,武帝下令每月接济萧嶷家一百万钱;直到武帝去世,才停止接济。
五月己巳日,武帝任命竟陵王萧子良担任扬州刺史。
北魏文明太后冯太后去世时,曾经派遣使节前往吐谷浑国报丧。吐谷浑可汗慕容伏连筹在接受报丧的消息时态度不恭谨,文武百官因此请求孝文帝出兵讨伐吐谷浑,孝文帝没有同意。文武百官又请求将吐谷浑国进贡的物品退还。孝文帝说:“进贡物品是作为臣属应有的礼节。如今我们不接受他们进贡的物品,这是与他们断绝关系,这样一来,他们虽然想要改过自新,却无路可走了。”所以,孝文帝又下令,将在洮阳、泥和俘虏的人全部归还给吐谷浑国。
秋季七月庚申日,吐谷浑可汗慕容伏连筹派他的世子慕容贺虏头前往北魏朝廷晋见。孝文帝任命慕容伏连筹担任都督西垂诸军事、西海公、吐谷浑王,并派遣兼员外散骑常侍张礼出使吐谷浑。慕容伏连筹对张礼说:“过去,宕昌国国王常常自称名字,而称呼我为‘大王’。如今,却突然自称‘仆’,并且拘捕我派去的使节,为此,我打算派一支军队前去宕昌国询问一下,你认为如何?”张礼说:“您和宕昌国国王同属魏的藩属,倘若动不动就要出兵攻打,这实在是违背了做藩属的规定。在我离开平城那天,宰辅就对我说,他认为您如果能够知道自己的过错,那么,您的吐谷浑可汗的大业就可以继续保存下去;如果您不改正错误的话,大祸灾难就会降临到您的头上。”慕容伏连筹听后沉默不言。
甲戌日,北魏派遣兼员外散骑常侍广平人宋弁等前来访问。等到宋弁等人回国后,孝文帝问宋弁:“长江以南的形势怎么样?”宋弁回答:“萧家父子对国家没有大的功绩,既然他们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得了政权,那么,他们也当然不能采用顺应民心的政策来守卫他们的江山。他们的政令苛刻而繁琐,赋税差役冗繁而沉重。朝中没有德高望重可以充当柱石的大臣,朝外却充满了哀愁怨恨的百姓。他能够保持终身已经是幸运的了,他所施行的措施,不是为子孙长久打算考虑。”
八月乙未日,北魏任命怀朔镇将阳平王拓跋颐以及镇北大将军陆叡共同担任都督,督统十二位将军,十万步兵、骑兵,分为三路袭击柔然汗国:中路大军攻打黑山,东路大军直接攻击士卢河,西路大军直奔侯延河。北魏大军越过大沙漠,大败柔然军队后返回。
起初,柔然汗国伏名敦可汗郁久闾豆仑与他的叔父郁久闾那盖分别攻打高车王阿伏至罗,郁久闾豆仑屡次被打败,而郁久闾那盖则屡次取胜。那时柔然汗国的民众认为郁久闾那盖得到了上天的帮助,于是,杀死郁久闾豆仑,立郁久闾那盖为可汗,称呼他为候其伏代库者可汗,改年号为太安。
北魏司徒尉元与大鸿胪卿游明根数次上表,以年事已高为由,请求辞职,孝文帝准许了。孝文帝接见他们,赏赐尉元黑色的冠帽与白色的衣服,赐给游明根委貌冠帽和青纱单衣,又赐他们被褥行李等其他物品,然后让他们回家养老。孝文帝在明堂亲自主持了送三老、五更回乡养老的典礼。己酉日,下诏任命尉元为三老,游明根为五更。孝文帝向三老尉元叩拜两次,挽袖露臂,亲自切割祭肉,举起酒杯向他敬酒;然后,又向五更游明根一揖,并且恳请他们对国家大事提出建议,尉元与游明根建议孝文帝用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道理教化百姓。接着又在台阶下主持了敬老仪式,向庶老和国老行礼致敬。典礼结束后,分别赐给尉元与游明根人力拉的车辆与衣服,发放给三老上公的俸禄,发放给五更元卿的俸禄。
九月甲寅日,孝文帝在明堂排定祖先的牌位顺序,然后在北堂祭祀文明太后冯太后。辛未日,由于这一天是冯太后去世二周年的祭日,于是,孝文帝在永固陵西侧恸哭起来,一整天都哭声不断,接连两天没有吃饭。甲戌日,才辞别冯太后的陵墓,返回永乐宫。
武兴氐主杨集始入侵汉中,领兵到达白马。梁州刺史阴智伯派将领桓卢奴、阴冲昌等人率领军队迎击杨集始,俘虏并斩杀了几千人。杨集始逃回武兴,向北魏请求投降;辛巳日,杨集始朝见孝文帝。北魏任命杨集始担任南秦州刺史、汉中郡侯、武兴王。
冬季十月甲午日,武帝在太庙举办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庚戌日,北魏任命安定王拓跋休担任大司马,特进冯诞为司徒。冯诞是冯熙的儿子。
北魏太极殿竣工。
十二月,司徒参军萧琛、范云出使北魏。孝文帝非常尊重他们,亲自同他们交谈,并回头对群臣说:“江南有很多优秀官员。”他的侍臣李元凯回答说:“长江南边有很多优秀的官员,但是他们几乎每年都要换一次帝王;长江北边没有优秀的官员,但是一百年左右才换一次帝王。”孝文帝非常惭愧。
武帝命令太子家令沈约撰写《宋书》,沈约不敢确定是否写《袁粲传》,于是请求武帝决定。武帝说:“袁粲自然是宋室的忠臣。”沈约又记录了很多刘宋孝武帝与明帝所做的卑鄙、荒淫的事情。武帝说:“孝武帝的种种事情,不能这样写。我曾经是明帝的臣子,侍奉过他,你应该想到为尊者讳的《春秋》大义。”沈约便删去了很多。
这一年,林邑王国前任国王范阳迈的孙子范诸农,带领自己的部众攻打篡夺王位的范当根纯,夺回了政权,收复了国土。武帝任命范诸农担任都督缘海诸军事、林邑王。
北魏南阳公郑羲与李冲结成姻亲关系,经李冲举荐担任中书令。后来郑羲又担任西兖州刺史,在任职期间贪婪卑鄙。文明太后冯太后曾经为孝文帝纳娶郑羲的女儿为妃嫔,因而又把他征召回朝,担任秘书监。郑羲去世后,尚书上奏追谥他为宣。孝文帝下诏说:“盖上棺材后再决定谥号,宣示逝者是清还是浊。晋武帝时的何曾虽然孝顺,但优秀的史官们却称他为‘缪丑’;贾充虽然对国家有功劳,但正直的人却称他为‘荒公’。郑羲虽然在文学上很有造诣,但是为官却不清廉。尚书怎么能只讲人情,而罔顾公理,违背国家圣明的典章制度呢!依据《谥法》的规定:‘见多识广称为文;不辛勤劳苦却有名声称为灵。可以追赠他临终前的官职秘书监,追加谥号为文灵。”
杜预
杜预